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潘·沃伦是美国当代文坛文艺复兴式人物。他是唯一在两种文体——小说和诗歌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家,是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沃伦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沃伦是道德感和伦理观念很强的作家。与一些新批评理论家不同,沃伦的作品中力图表现人类的道德困境。爱与知是贯穿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运用细读法分析了沃伦的18首诗歌。其中,从沃伦诗歌中的张力、语像及诗歌中的“不纯”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其诗歌的艺术效果;通过分析“爱与知”的相互碰撞到最终达到和谐的过程探讨了沃伦诗歌的主题。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时间的体验和思考是沃伦所表现的“知识”的重要方面。知识包括一切人类经验,能够反映自然环境,人生意义和价值,道德的困境及生命的坚韧,最重要的是借助个体的探索达到真爱与真知的境界。本文首先介绍了沃伦的创作过程,分析了作为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南方作家,沃伦在创作中具有“辩证型”思维的特点,关注历史与过去是他早期作品的主题。本文第一章首先廓清了知识的概念,考察了“作为知识的诗歌”的理论背景,展现了沃伦如何在诗歌世界中探索人类的经验范畴。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影响了沃伦的诗歌创作。这一影响贯穿了诗人追求知识的三个层面:大自然中的启示;人类的使命及生命的真理;时间和历史。第二章从伦理学角度追溯了“爱”的概念及其三个种类:爱厄斯(Eros)、斐利亚(Philia)和阿伽佩(Agape)。三者在沃伦诗歌中分别体现为恋人之爱,父母之爱和上帝之爱。自爱是探索自我知识的重要前提,但是沃伦所追寻的真爱乃是一种能够具有奉献精神的他者之爱,而不是狭隘的自爱。通过对“爱”的主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爱与知互相碰撞的三个阶段:知识与纯真的碰撞;知识与责任的碰撞;知识与生命尊严的碰撞。第三章集中论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沃伦的“纯诗与非纯诗”理论,艾伦·泰特的“张力说”和新批评对诗歌语像的论述。沃伦运用多种诗歌技巧,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对爱与知的思考。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自我知识作为联接知识与爱的桥梁,是揭示爱与知两者关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