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田泰淳是日本小说家,作为第一次战后派作家活跃于日本文坛中。他一生中五次来到中国。除开60年代作为文学代表团的成员三次访问中国以外,战争期间他有两次滞留中国的经验。分别是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的从军体验和1944年6月至1946年2月在“中日文化协会”工作的上海(战败)体验。但是武田泰淳在来到中国之前,就已经和竹内好一起创立了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文学研究会里,他和许多中国文学家有交流,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近代文学作品。由此看来,武田泰淳的中国体验是由间接体验(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等)和直接体验(从军体验和战败体验)组成。中国体验对武田泰淳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浦和高校时代到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武田泰淳大量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从古典名著《红楼梦》到近代文学大家鲁迅胡适,武田泰淳被中国文学作品的激烈和美所震撼。并为中国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丰富的人性而感动。在其影响之下,武田泰淳的初期作品中有很多“中国作品”,也就是从中国文学中获取题材的作品。并且他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出中国文学的特色。而后武田泰淳在1937年至1939年以日本士兵的身份在中国的战场上生活。登陆中国之后最先看到的倒在各地的中国平民和士兵的尸体。因战争而毁坏的城镇,因病而死的士兵,不断地出现在武田泰淳的视线之中。在这些景象之中,武田泰淳开始思考起世界、人性、政治、灭亡、平等、耻辱、罪等等。特别是在战场上构思的《司马迁》中所阐述的“政治的人”“持续”与“转变”之类的思想构建了武田泰淳的世界观。接着武田泰淳与1944年再次来到上海。就职于中日文化协会,并在上海迎来了日本战败。以这个战败体验为契机,武田泰淳将一直以来所思考人性、世界、罪等等全部倾吐而出。对中国人民的罪恶感,因日本战败而带来的灭亡感,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总结来说,武田泰淳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都与中国体验息息相关。中国体验是武田泰淳文学中必不可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