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叶即乾隆嘉庆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其时出现的“花雅之争”充分显示了雅部衰退而花部勃兴的新局面。花雅之争的本质是戏曲美学的竞争,戏曲艺术由此更加通俗化、大众化。这一竞争过程在当时的北京剧坛表现得最为典型,与北京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孕育产生了“花谱”这种特殊的戏曲文化载体。以花谱为材料,研究这一时期文人观剧、品伶和剧评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中国戏曲史上这一轰轰烈烈、意味深长的美学变革。这一变革与诸多艺术文化因素密切关联,主要包括:北京地域文化尤其是宣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伶人侑酒文化以及文伶之间的特殊情谊,士人文学与文化传统及其现实变革等。《日下看花记》是乾嘉时期花谱的代表作,其文体特征最为典型,所描述的戏曲史变迁脉络最为清晰,所呈现的文伶之间的特殊情谊亦最为生动。以《日下看花记》为中心,结合《燕兰小谱》、《消寒新咏》等同一时期的其他花谱,能够较为准确地还原当时的戏曲文化生态。本文首先从发生学角度探讨花谱创制的根源,即文人唱和的文本再现和巩固文伶关系的实际需要,揭示了伶人小传戏仿自都市回忆录和史传文体这两大历史文本(第一章)。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文人与伶人的交际互动。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文人主动接纳伶人,对其色艺与性情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伶人“自拟文士”,具有强烈的雅风追求,两方面共同奠定了文伶之间深入交往的基础(第二章)。随后统计分析了《日下看花记》所涉剧目,对相关重要剧目进行细读慢品,揭示了花部戏曲的审美文化观念,论证了咏伶诗和咏剧诗在花谱中的中心地位(第三章)。最后,进一步揭橥《日下看花记》所体现的戏曲美学思想,即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论,由色艺、性情、风致所构建的审美层次论,以“道”贯之的审美境界论(第四章)。全面观照花谱这一审美文化现象与文体形式,可以认为,花谱集中体现了清代中叶戏曲演出中诸种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文化图腾;当时文人的观剧、品伶与剧评,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史观念;与任何艺术的滥觞、成型、流变既承载了历史传统又依托于现实语境一样,花谱同样是历史与现实双重镜面折射出的独特审美文化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