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活性炭的臭氧-生物活性炭(O3-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O3-BAC)技术已成为当前饮用水深度净化的有效方法,也对净水用活性炭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依据活性炭在饮用水净化工艺中所起的吸附剂、生物膜载体作用,确定净水用活性炭应具备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基于现有净水用活性炭标准及指标,研究、构建饮用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指标体系;采制我国大同、太西和新疆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活性炭的臭氧-生物活性炭(O3-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O3-BAC)技术已成为当前饮用水深度净化的有效方法,也对净水用活性炭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依据活性炭在饮用水净化工艺中所起的吸附剂、生物膜载体作用,确定净水用活性炭应具备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基于现有净水用活性炭标准及指标,研究、构建饮用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指标体系;采制我国大同、太西和新疆等地典型水处理用商品颗粒活性炭样品,借助解析N2吸-脱附等温线表征活性炭及配炭的孔结构,采用Boehm滴定法定量表征活性炭样品的表面官能团,按照国标方法测试活性炭及配炭的碘值、亚甲蓝值、丹宁酸值和焦糖脱色率等吸附性能,研究、关联活性炭吸附性能指标与表面化学和孔结构的相关性,利用上向反冲洗-下向吸附循环实验测定活性炭及配炭的流体力学性能;采用加权平均拟合、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等方法,研究活性炭配炭吸附性能指标与配炭组分吸附性能指标间的量化关系,通过对活性炭配炭孔结构参数的加和性分析,研究活性炭配炭吸附性能指标预测的原理;利用加权平均拟合、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方法等常规方法及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活性炭配炭流体力学性能及其与配炭组分相关性能间的量化关系,并通过碘值研究反冲洗过程活性炭配炭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O3-BAC净水工艺用活性炭指标体系应包括理化性质如重金属(锌、砷、铬和铅等)含量、水溶物、水分、p H值、粒度、漂浮率、装填密度等,吸附性能如碘值、焦糖脱色率、对新型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实际净水能力等,滤池性能如机械强度、流体力学性能(床层膨胀率、床层压降)和挂膜能力等。(2)我国典型的饮用水净化用商品煤质活性炭孔结构发育以微孔为主,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中孔发育,且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含量较少。活性炭碘值、亚甲蓝值、丹宁酸值和焦糖脱色率的测定结果发现,除活性炭丹宁酸值与焦糖脱色率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它的活性炭吸附性能指标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活性炭吸附性能指标的大小主要由孔结构参数决定,而与表面化学的关联性不大,活性炭碘值主要与孔径介于1.0~2.8 nm的孔容积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92;亚甲蓝值主要与孔径介于1.5~10 nm的孔容积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94;丹宁酸值主要与中孔孔容积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91;焦糖脱色率主要与大于3.0 nm中孔孔容积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93。(3)上向水流的冲洗强度影响活性炭的流体力学性能,活性炭床层膨胀率随冲洗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较低的冲洗强度下,床层膨胀率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当活性炭床层达到10%膨胀率时,床层膨胀率曲线开始趋于一条直线。活性炭床层压降随着冲洗强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大床层压降。同时,活性炭粒径也是影响其流体力学性能的因素之一,相同冲洗强度下,12×40目活性炭的床层膨胀率远高于8×30目活性炭的床层膨胀率,且12×40目活性炭最先达到最大床层压降。(4)高吸附性能活性炭的掺入可以提高低吸附性能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采用加权平均拟合、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对活性炭配炭碘值、亚甲蓝值、丹宁酸值和焦糖脱色率等吸附性能指标进行预测,拟合值与测量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9%~4.01%,表明三种拟合方法都可以有效预测活性炭配炭吸附性能指标,其中加权平均拟合方法最为简便。同时,活性炭配炭具有和配炭组分相似的孔结构,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对活性炭配炭孔结构参数进行计算的拟合值和测量值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7%,配炭过程未改变活性炭本身的孔结构特性,活性炭配炭孔结构参数具有良好的加和性。(5)活性炭配炭流体力学性能与配炭组分流体力学性能间呈非线性关系,而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准确描述这种关系。对于活性炭配炭30%床层膨胀率下的冲洗强度,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7%,远低于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拟合、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等方法预测的5.53%、4.08%和4.06%;对于活性炭配炭最大床层压降,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7%,远低于采用加权平均拟合、线性拟合和多项式拟合等方法预测的4.31%、4.28%和4.22%。(6)活性炭床层不同高度处取样的碘值测定结果表明,反冲洗过程会影响床层中活性炭颗粒的稳定状态,造成床层的颗粒重排现象,使得活性炭颗粒处于动态平衡,且活性炭床层较高处的活性炭颗粒具有更高的碘值和更发育的孔结构。30%床层膨胀率下冲洗10 min时,不同床层高度处的活性炭样品碘值基本保持不变,活性炭床层内部的颗粒重排基本完成。活性炭配炭床层在反冲洗下达到稳定后,不同床层高度处活性炭配炭的碘值加权平均预测值测量值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0.99%,且活性炭配炭的组成比例与初始装柱时的组成比例相同,反冲洗过程对不同床层高度处的活性炭配炭的组成比例几乎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4,但死亡率很高,排名第2位,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约占PLC的75-85%。尽管肝癌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但由于肝癌发病因素复杂、易转移、对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后易复发,PL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不高。如何降低PL
[目的]小脑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PC)主要从起源于广泛脑区的苔藓纤维(Mossy fiber,MF)-颗粒细胞(Granule cell,GrC)-平行纤维(Parallel fibre,PF)途径和起源于延髓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ary nuclus,IO)神经元的攀爬纤维(Climbing fibre,CF)途径获得来自外部的兴奋性信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
贵金属(金、银)纳米材料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领域具有优异的性能和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而金、银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结构、元素组成以及其排列情况等都会对其SERS性能有明显影响。因此,设计和制备基于金-银纳米材料的SERS基底对于实现其定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银因其具有最高的等离子效率和电磁场增强性能,是目前已知最佳的SERS基底材料。随着银纳米颗粒的尺寸增加,其散射效率因子会逐渐增加,作为
煤自燃是煤炭开采中的主要灾害之一,煤自燃高温区域探测与圈定是提高煤自燃防治效果、实现精准防控的关键。目前煤自燃区域探测与圈定主要采用指标气体法、测氡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属于间接法,准确性低。电磁法是直接探测与圈定煤自燃的方法,能实现精准探测。与常规电磁波段相比,太赫兹具有波长短、带宽广和指纹谱性等优点,能提高探测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实现精准探测。在煤自燃探测领域尚未有人利用太赫兹技术进行研究。论文对自
微地震监测技术利用观测仪器接收微小震级地震信号,通过预处理(去噪、事件到时拾取)、震源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等微地震处理和震源反演方法,描述地下岩体破裂的时空展布和力学性质。基于安全生产、产能提升、环境保护等因素,微地震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矿山开采、水库监测、火山监测、水力压裂以及二氧化碳封存等领域。精确的微地震数据处理和震源反演方法是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础,对微地震监测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因微地震
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端临汾区块薛关断裂以西的构造斜坡带煤层气桃园试采井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了该区深层煤储层地质特征及开发面临的挑战。详细探讨研究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影响压降扩展及渗透率变化的6个因素,提出影响该区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压降扩展及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是应力敏感效应、煤粉堵塞、速度敏感效应和气水相渗变化规律。系统总结和分析了该区煤层气井排采效果和生产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煤层气井的排采
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能源,一直占据着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随着蓝天、青山、碧水的环境保护措施出台和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增强,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压缩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耗占比,但在可预期的将来,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仍将保持不变。众所周知,煤炭的开采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能源动力的同时,也诱发了地表沉陷、土地损毁、环境破坏、工农关系紧张等一系
活性焦在120~200℃低温范围内能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将烟气中的NOx净化,避免了因V2O5/WO3/Ti O2类传统脱硝催化剂因窗口温度高(300~400℃)需要将脱硫后的烟气在脱硝时再次升温,可节约大量能源。此外,活性焦干法联合脱硫脱硝技术还有脱硫脱硝一体化、硫资源化、不耗水等优点,适于大流量低温烟气的净化。近年来,国内建成
以中低温热解为核心的煤炭分级利用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加氢热解可以实现低阶煤的部分气化和液化,制取富含化学品原料的优质煤焦油。本文采用加压固定床试验装置研究了淖毛湖煤常规热解(氮气气氛)和加氢热解特性,揭示了氢气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提高了焦油产率与品质。对比分析了加氢和常规热解所得气体、焦油、半焦性质之间的差异,揭示了氢气在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明晰了加氢热解机理。并且以加氢热解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会产生约30%的液化残渣,将其进行溶剂油萃取得到重质油和沥青是煤液化残渣深加工的一种途径,萃取工艺在得到重质油和沥青的同时,还产生约50%萃余物,这些萃余物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处理途径,将萃余物掺混至煤粉中进行共气化是萃余物大规模资源化处理的一种方式。煤粉加压气力输送作为煤气化的上游系统,其过程稳定可控是煤气化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液化残渣萃余物在粒形、密度及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