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念为核心,探讨了阐述技术的原则,分析了技术应该得到的理解和把握。整个分析包含了三个问题:1)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念的规定;2)工具主义的表现形式;3)阐述技术的原则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工具主义”最初是认识论的范畴,“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念”包含着一个命题:“技术是人的工具或者人的行为”。作为日常的技术观念,它从社会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等领域内表现出来。现代现象、工具理性和自反性现象产生的基础是作为工具的技术。面对生态问题,生态伦理学对人的主动性和技术的中立性给予了强调,它们建立在“工具”的价值性规定上,即工具是中立而被动的。在伦理学中的工具主义是通过伦理问题表现出来的。一般认为技术的伦理问题是担心人的主动性地位的丧失,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人的主动性地位的虚幻性。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念无法回答技术的本质问题(即工具性的东西意味着什么),无法回答技术对于人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因此超越其就显得非常必要。 “目的”、“生产”和“存在”是理解技术的关键观念。用具的存在方式是有用性,只有依靠“目的”才可以理解;“生产”的本体论意义在于指明了与存在的一致性,生产过程即存在。“生产”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据。它作为阐述技术的有效范畴存在:海德格尔所提供的观念是“此在在世”与“存在”。用具的存在方式最终导向“此在在世”,工具性的东西只有在“存在”中才成为可能。隐含在“目的”、“生产”、“存在”中的一致性在于它们都表现为成为某种东西的根据。“目的”是工具成为自身的根据;生产是个体和类成为自身的根据;存在是在场者的根据,目的根据性的古老含义与“目的”作为与工具最切近的范畴决定了技术的理解可以用目的达到。目的是技术的自由地敞开之晕。如此,技术获得了理解的先行性概念:“目的”。对它的理解只有回到目的本身,才可以获得实质性的超越。 整个分析表明:“目的”可以有效地理解技术的本质,可以理解技术象征着人之新世界的观念,更可以阐述人与技术的内在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