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题材”小说的创作心理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ao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及精神病专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在生理上存在缺陷或心理上遭受创伤,他必然会通过其他手段来寻求某种优越感,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而自卑情结与缺失体验往往相伴相随,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在动因。 美国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文化自卑情结。亨利·詹姆斯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特殊的成长环境既使亨利·詹姆斯具有了解欧美文化差异的背景,又使他最终成为欧美文化的“他者”;而由肉体遭受伤害所导致的心理创伤又使他成为婚姻的观察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双重的旁观者。 亨利·詹姆斯塑造的纯真无邪的“美国少女”形象是尚处于幼年时期的美国文化的象征性标志。在他的“国际性题材”小说中,大多数美国人都被刻画成单纯无知、天真烂漫,而欧洲人则老谋深算、成熟练达。通过对比,美国人获得了道德上的优越感。但这种刻画与其说是道德层面上的事实,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隐喻。本文通过对亨利·詹姆斯部分“国际题材”小说进行分析,注意到作品中身在欧洲的美国人特别是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美国少女”们处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漩涡中的艰难困境。她们的处境正是作家本人的真实处境。而欧美文化融合的愿望,则反映了作家藉此超越文化自卑感的企图。 亨利·詹姆斯对欧洲人并不是一味“妖魔化”,他在《专使们》中塑造的维奥特夫人,就是作家心目中理想的欧洲人,尽管这多半出自主人公以及作家本人的想象。作家对欧洲文明怀抱矛盾的态度。他塑造的“美国少女”形象,实际上正是他在欧美文化对抗与冲突中尴尬处境的诉求与表达,是作家本人文化自卑情结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相互冲突与对抗的产物,“欧美文化冲突”通常通过爱情或婚姻的模式来展开,而婚姻则是作家笔下主人公追求欧美文化融合、弥补自身文化缺陷的重要手段。另外,詹姆斯对婚姻的关照也可以看作是对他本人缺失体验的补偿。而在现实生活中,自卑情结不仅决定了作家的艺术选择和追求,也最终使他像笔下的某些男主人公那样彻底地逃脱进了象牙塔中。
其他文献
本文对自然释义语义学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应用该理论对昆明方言中的五个文化词:“家乡宝”,“门槛候”,以及三个不同调值的语气词“说1,2,3”进行词义分析。通过使用这
词汇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词汇不仅挑战学习者的记忆力,还在他们使用时引起许多问题。这促使作者来研究词汇的习得策略,希望以此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学习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二百名高中生的语言学习观念进行调查,并且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探讨:(1)高中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的概况如何?(2)高中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与他们的英语成绩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犹太作家,如索尔·贝娄、艾萨克·贝什维斯·辛格、菲利普·罗斯(1933-)、伯纳德·马拉默德等,犹太文学已经获得美国文学界的认可,
表达归属概念的名词性所属结构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本研究通过考察多种语言中的这一结构式,根据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归纳出了六个主要的类型,并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借
作为倍受推崇的CEO,杰克·韦尔奇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学习、效仿。这位锐意进取的管理奇才所提出并推行的诸多管理理念富有创新性且卓有成效。这些理念对“通用电气公司”的繁
近年来二语研究者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兴趣日益增强,并总结出了众多的理论和教学理论。但是这些研究很少涉及二语词缀,即使涉及,也仅限于其扩充词汇的作用,没有区分词缀习得者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