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宇是供奉神佛或历史名人的处所,以体现后人对神的信奉或对名人的敬仰怀念之情。同时,庙宇的空间格局和配祀神明的设置亦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是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因此研究庙宇变化对于全面了解过去某一时期地方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山西平阳尧庙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从晚明到民国年间尧庙空间格局的变化和配祀神明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象征意义的改变。全文将尧庙空间建筑格局的变化同文化象征意义的改变结合起来,在历时性的基础上进行共时性的研究,弥补了过去对尧庙研究时将二者割裂所带来的不足,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首先介绍了山西平阳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状况,说明平阳自古以来可谓是华夏文明之源。其中重点介绍了元朝时的山西平阳,以及平阳尧庙的儒道杂糅现象,指出此时尧庙的空间格局和神明配置象征着元朝在中原地区寻求政权合法性的策略。紧接着文章考察了从晚明到清初尧庙建筑格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神明配置由儒道杂糅转为儒教独尊。着重探讨在晚明时期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风尚的变化,尧庙成为儒家士大夫因尧庙引导地方社会风尚,规范国家祀典,重塑儒教正统地位的场所,同时,地方社会通过尧庙神明配置的整饬,礼仪制度的规范,达到影响国家上层的目的,以凸显平阳尧庙的正祀庙宇性质和儒教正统地位。到了清初尧庙成为了国祭尧帝的国家正祀庙宇,这是晚明以来平阳地方社会一直不断努力的结果。步入近代,虽然尧庙曾经历了政权鼎革、外来的和地方的各种力量的交替,但是尧庙的儒教特征和尧庙的儒教独尊的意义,正祀性质却在变化中得到巩固。总之,本文通过对晚明到民国时期山西平阳临汾尧庙空间格局和神明配置变化的长时段研究,梳理了尧庙的历史沿革,探讨了国家正祀庙宇如何在历史的变化中,一步步地从古代进入近代,如何在变化中适应国家与地方社会变化,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存在于地方的国家正祀庙宇进行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