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机和自我认同的构建是第二语言学习社会心理学中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学习的驱动力,后者是学习的结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对英语作为外语的研究中,动机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这些研究主要遵循加德纳模式。但是加德纳模式并没有在中国的环境中得以应用,所以中国学生的动机类型仍有待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学习者认同的构建则是更少被研究的领域。在这种情形之下,来自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和她的同事及学生对中国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学习英语之后自我认同的变化进行了定量的研究。这些实证研究使作者对中国学生的动机和认同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指导了作者调查高职高专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学习英语之后自我认同的变化,并对此进行训练。本篇论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高职高专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学习英语之后自我认同的变化,并通过动机策略训练的纵向实验研究,以期为职业类院校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提高学生动机和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认同的教学启示。定量研究的样本是644名来自山西省七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调查的工具是采用高一虹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问卷中的65个问题覆盖了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学习英语之后自我认同的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数据分析是用SPSS(12.0)软件进行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不同个人因素在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自我认同变化上的差异。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作者进行了为期三个学期的课堂实验研究来证实以下假设:通过有意识的动机策略训练,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机强度可以提高;学生能有更积极的自我认同构建。在实验研究中作者对12个动机策略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了训练。第一阶段实施了8项动机策略训练,目的是创造一个基本的动机环境;第二阶段实施了3项动机策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三阶段着重在于维持和保护学生动机,主要训练的动机是把社会文化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融入性动机。实验的结果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了实验班和对照班训练前和训练后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自我认同变化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并通过配对样本检验比较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各自在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和自我认同变化上的差异。定性分析的工具是实验班8个学生的日记和对他们进行的3次访谈记录。与实验前的结果相比,实验后的结果表明经过三个学期的动机策略的训练,实验班的学生表现出对英语更大的兴趣,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也在英语成绩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实验研究的发现和得出的教学启示能对中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英语教育以及广大英语学习者有所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