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资源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总量多,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大,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耕地资源始终处于紧缺状态,使得农业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突出,这些所导致的耕地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耕地利用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而山区和平原耕地的利用方式差异尤为明显。由于耕地产出效益在山地普遍较低以及农业劳动者老龄化的加剧,出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资源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总量多,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大,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耕地资源始终处于紧缺状态,使得农业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突出,这些所导致的耕地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耕地利用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而山区和平原耕地的利用方式差异尤为明显。由于耕地产出效益在山地普遍较低以及农业劳动者老龄化的加剧,出现了较多耕作行为从商品化向半自给自足甚而自给自足方向的转变,耕地投入集约程度与市场的关系从密切变为疏远,进而退回到以住宅为扩散核心的土地利用投入等级变化模式,使对耕地区位条件的评价指标从单纯的区位地租的角度出发可能更有效解释此类半自给自足农业耕地的集约利用特征。本文在实地大量面对面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甘谷县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要素。以海拔、坡度、坡向等区位因子和耕作半径因子为基础建立该区域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等级分为4级,同时采用遥感影像、道路矢量化数据和DEM等数据为支持手段对甘谷县耕地利用集约度从区位地租的角度进行评价。得到以下的主要结论:(1)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经过分析确定海拔、坡度、坡向和耕作半径为评价因子,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将评价等级分为4级:1级的值域范围在1-1.75的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2级的值域范围是1.75-2,耕地集约利用相对1级较差,但是利用程度较高;3级的值域范围在2-2.5,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较2级和1级较差,耕地撂荒现象出现较多;4级的值域范围在2.5-4之间,耕地的集约利用最差,最容易出现耕地撂荒现象。(2)根据评价分级指标对甘谷县2019年耕地进行分级评价,得到甘谷县2019年的在耕耕地的耕地集约利用等级为1级的耕地面积是139.67平方千米,占到22.6%;2级集约利用耕地面积约107.13平方千米,占到17.34%;3级集约利用耕地面积占到37.9%,约234.18平方千米,在4个耕地集约利用等级里所占比重最大;4级集约利用耕地面积约136.95平方千米,占到22.16%。(3)甘谷县的3级和4级集约利用耕地占到甘谷县耕地利用的60.06%,表明甘谷县的耕地集约利用整体较差。其中,大像山、六峰、新兴、磐安、安远以及大石六个乡镇内1级耕地所占比重较大,其所占比例大于25%,说明这六个乡镇内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较好。大庄镇和古坡镇的1级耕地集约利用所占比重较小,所占比例不超过10%,表明这两个乡镇内耕地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西坪镇、大庄、礼辛、武家河以及古坡镇内的4级耕地集约利用占到25%以上,耕地的整体区位条件较差,导致耕地集约利用的降低。剩余的金山、八里湾、谢家湾以及白家湾四个乡镇内的耕地集约利用多分布在3级,所占比例都接近40%以上,说明这些乡镇内整体的耕地集约利用处于较差水平。(4)通过和撂荒耕地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八里湾镇,等级是3级和4级的耕地集约利用区域里,撂荒耕地占到57.86%,这些地区海拔较高,主要分布在坡度在15°~25°之间以及大于25°的地方,坡向在阴坡以及半阴坡,都是容易发生耕地撂荒现象的高风险区域,这个表明耕地集约利用较差的地方容易发生耕地撂荒。而在耕地集约利用等级为1级和2级的区域里,撂荒耕地占到42.14%,这些区域的耕地撂荒现象相对较少,但是也存在,这些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劳动力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具体原因还需更深入的调查分析。
其他文献
盲目的城镇化搬迁相当于将农村贫困人口转变为城市贫困人口,其中存在的生存风险对搬迁群体而言有过而不及的态势。易地扶贫搬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式的搬迁活动,实施成功与否关系到未来能否保证搬迁群体“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实现,科学有效的搬迁安置模式是确保移民从非自愿移民到自愿移民转变的关键。在城乡关系逐渐趋向融合的态势下,应当跳出“就城谈城”“在乡言乡”的思维窠臼,用“超越城乡”的眼光来思考搬迁移民的
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区域专业化和农业组织化相伴而生,区域专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其相应农业组织化水平也高,即没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就不会有农业组织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真正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就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借助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一定的经营组织形式,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将更多小规模农户或小规模家庭农场联合起来,实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其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与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更高质量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后一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够为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服务,在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作为我国重要“生态源头”,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本源性屏障功能,但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甘肃省经济欠发达且生态脆弱,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
作为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甘肃省近年来积极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地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短缺、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毁损现象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用有效发挥。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村庄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具有重要
目前,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发展已较为完善,而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规程等原因,已有基准地价评估方法较难适用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因此,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同权同价的可行性和常规基准地价制订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创新按全域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定级估价,用权能修正和意愿调查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思路与方法。并以皋兰县(
土地,作为农村最大、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在推动全面脱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农地流转作为农地资源和劳动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在农户减贫中的作用已得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可。在西北贫困地区,传统的粗放式农业耕作导致资源极大的浪费,投入和产出的不协调仍是该地区很难从农业方面获得减贫的原因之一。目前关于农地流转减贫机理的分析不够完整,贫困地区农户对农地的投入以及
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而土地整治是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及其工程建设内容安排针对性不强,不注重耕作层地力修复、土壤盐碱化治理和沙漠化防治等工程建设,土地整治效果
土地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项活动的重要承载因素。本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运用修正后的模型对2005—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借助GIS等软件实现了其空间分布。最后,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3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拟为推动研究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土地功能分区的科学划定和保护提供一定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破解城乡二元问题的全新发展思路,是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大多学者以城乡融合或者国土空间利用为主题,鲜有学者对两者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探讨。本文以兰州市为研究区,采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兰州市2009-2018年的城乡融合与国土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8年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