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改良”血浆置换结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运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以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的102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例,并经过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分组,具体情况如下:56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A组,即在常规内科治疗及“改良”血浆置换下,加用恩替卡韦治疗;46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B组,即在常规内科治疗下仅加用“改良”血浆置换。通过收集各组入院前指标(TBIL、肝功能、INR等),并整理血浆置换后3d、1w、4w、12w各项指标(TBIL、AST、ALT、INR等)。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各组近期、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改良”血浆置换过程当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改良”血浆置换结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02例HBV-ACLF患者,其中A组纳入56例,年龄为28~68岁(男性30例,女性26例),B组纳入46例,年龄为21~65岁(男性27例,女性19例),共行PE 351次,治疗过程当中15例出现低血压(A组7例,B组8例);9例出现抽搐表现(A组5例,B组4例);13例出现荨麻疹(A组6例,B组7例);16例出现发热反应(A组9例,B组7例);继发感染及急性肺水肿各1例,均为B组患者。通过利尿、抗过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顺利完成PE。经过严格归入标准,治疗前各组患者肝功能(TBIL、AST、ALB、ALT)、凝血功能(INR)、HBV-DNA、血NH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3d,A 组同 B 组比较,TBIL、AST、ALT、ALB,凝血功能(INR),HBV-DNA以及血NH3,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w、4w、12w,A、B两组间 TBIL、AST、ALT、ALB、凝血功能(INR)、HBV-DNA,以及血 NH3改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A、B两组治疗1w后临床好转率(卡方检验),以及进行4w、12w各组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A组无论在临床好转率还是生存率均优于B组。[结论]1、A、B两组治疗方案对于HBV-ACLF患者均有一定疗效,可改善肝功能(AST、ALT等),降低TBIL、血NH3等指标,并能减轻患者体征及症状。2、A组在短期(1w、4w)改善肝功能(ALT、AST、ALB等)、血NH3、凝血功能(INR)疗效强度稍优于B组,特别对于乙肝病毒清除强度明显优于B组。3、A组长期疗效(12w)优于B组,对于TBIL、AST、ALT、ALB、血NH3以及INR改善程度较B组显现出更大优势,在A组长期抗病毒基础下联合血浆置换,两者起到了协同作用,对于乙肝病毒清除长期效果明显优于B组。4、临床好转率及生存率方面,A组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临床好转率(1w),以及4w、12w生存率改善优于B组。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其可中和血清中游离乙肝病毒,并同规律内科治疗及血浆置换起相互协同作用。6、“改良”血浆置换在治疗HBV-ACLF疗效尚可,值得临床推广,并需进一步研究。7、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肯定,无论对于患者短期临床好转率,还是对于待肝移植期间内科治疗,延缓病情,改善患者指标等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值得临床上长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