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儿童概念形成问题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逐渐成为认识论、心理学、学习科学、科学教育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论文选择从儿童的前科学概念视角探讨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在进行某一项内容教育之前所拥有的认识和经验,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事物的成果,这是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原初状态,也是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实现概念转变的关键因素。研究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儿童哲学、建构主义、现象学阐释了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和哲学家、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初原认知、在原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科学认识论认为儿童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概念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科学认识过程。儿童的年龄跨度很大,科学教育中的概念很多,需要限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选择3-6周岁的儿童,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能够展现自己建构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科学教育的课程要求,选择了水、光与影、空气、生命,利用临床访谈法和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描述和结构化儿童对事物的原初认识。在主题结构化提炼过程中,将3-6周岁儿童的科学概念形成情况分为两个维度四个水平:概念发展水平——事实、概念、原理、理论,概念认知状态——错误的概念、不完全的理解和正确的概念。儿童展现出来的原初认识,进一步说明3-6周岁的儿童并非仅仅是泛灵论者,他们已经形成了对其生活世界的一些客观认识和观念。同时,梳理出儿童的科学概念形成的四个基本特点:与经验存在“依靠”与“断裂”关系、对错参半、受到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从前科学概念发展到科学概念,是儿童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儿童的概念形成水平和状态,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儿童的这些原初认识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回归到科学教育实践。那么如何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本研究从第四章开始,走进科学教育现场,了解当下科学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关注情况,发现问题,基于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尝试提出促进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科学教育现场观察,本研究发现了五个不利于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问题:(1)淡化儿童科学概念的深层建构;(2)科学教学与儿童的真实概念发展水平间落差较大;(3)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教师存在知识性错误、忽视儿童的错误前概念;(4)教师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欠缺;(5)教学内容之间缺乏逻辑渐进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阻碍了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多轮教学改进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了促进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教学实践。从儿童的错误前概念如何转变入手,转变教师教学的关注点,促使教师从忽视到关注儿童前科学概念,关注教学的意义和学习的发生;运用概念转变理论,引发认知冲突,深层建构儿童科学概念;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认知支架,促进儿童理解概念。论文最终提出,促进儿童科学概念形成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课程、教学三方面。教师方面,应完善学科教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教师实施科学教育之前,首先需要熟悉儿童科学概念形成和发展状态,这是教师必须的教学准备;科学课程方面,要优化科学课程内容体系,在科学课程内容组织上要重视“大概念”,内容设计上,体现整体渐进性;需要重构科学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理顺探究过程与概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方面,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概念的复杂性和儿童前科学概念形成水平及状态,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同时,针对3-6岁儿童开展科学教育,其方式是多样的,应兼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泛灵论”倾向,提倡运用童话故事、游戏等非理性说教方式。此外,科学内容具有广域性,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学科内容,如数学、工程、技术、美术,应注重跨学科教学,这也是当下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