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inehan(1993)首次将理解(validation)和不理解(invalidation)两种反馈方式带进心理学领域,并将其应用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上。随后不断有学者来研究这两种反馈方式对情绪、唤醒、认知能力、任务表现、自我效能、关系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尤其是对情绪的研究上,和理解相比,不理解显著提升了个体的负性情绪和唤醒度,降低了个体的积极情绪。但是研究理解对攻击行为的文献却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理解和不理解两种反馈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被试的攻击特质水平和给予被试反馈方式的人与被试社会距离远近在其中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某高校学生为被试,通过重复测量的设计方式,采用“师—生”范式的变式测量被试被理解和不被理解之后的攻击行为。本研究由三个实验构成:实验一,探讨教室情境下,反馈方式和攻击特质对个体攻击行为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和改进,探讨在实验室情境下,反馈方式和攻击特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实验三:探讨反馈方式和社会距离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实验一:在教室场合下,反馈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个体被理解后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不被理解后;攻击特质的主效应显著,高攻击个体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低攻击特质个体;反馈方式与攻击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理解能显著降低低攻击特质个体的攻击行为,对高攻击特质个体无显著效果。实验二:在实验室条件下,反馈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个体被理解后的愤怒水平显著低于被中性处理后和不被理解后,后两种处理后被试的愤怒水平差异不显著;个体被理解后、中性处理后和不被理解后的攻击水平依次显著升高,且两两差异显著;攻击特质的主效应显著,高攻击特质个体的愤怒水平和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低攻击特质个体;反馈方式和攻击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低攻击特质个体被理解后、中性处理后和不被理解后的愤怒水平依次显著升高,且两两差异显著,低攻击特质个体被理解后、中性处理后的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但是前两种条件下的攻击行为均显著低于个体不被理解后的攻击行为,而三种处理后高攻击特质者的愤怒水平和攻击行为无显著差异。实验三:反馈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个体被理解后的愤怒水平和攻击水平均显著低于不被理解后;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社会距离与反馈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个体被熟人不理解后的愤怒水平和攻击行为均显著高于被陌生人不理解后,而个体被熟人和陌生人理解后的愤怒和攻击行为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