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惟汾(1874—1954)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有功于革命,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方言音释》(以下或简称《音释》)乃丁氏集大成之作,全书旨在逐条逐词训释、疏解扬雄《方言》中的语词,注疏之突出特色在于“以音释义”,即以“声近义通”为原则训解字形、语义之间的种种关系,故“声训”是此著作训解词语的典型方法。因丁惟汾于政治方面多有事功,而其学术成就鲜有论述者,我们即从“声训”角度对《音释》进行整理研究,挖掘丁氏的语言学思想与成就,展示“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的特色与魅力。
《音释》声训条目繁多,声训用语清晰地表明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音释》中解说语音现象及关系的术语有五大类,即“说明音转现象的术语”“点明同声或同韵的术语”“指出假借现象的术语”“解说音联通用的术语”“分析音读速度的术语”。丁氏对声训术语的运用做到了细致严谨、灵活多样、富有层次,以阐释清楚词语意义为主要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传统声训术语的细化与发展,反映了“声训”这一训诂方法被学者们继承、革新以适应训释典籍需要的现实。《音释》的1411条声训中,考察其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可知“声同韵同”“声近韵同”“声近韵近”的语音关系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丁氏训释的主要原则是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具有双声叠韵关系或声纽、韵部的同近关系。丁惟汾充分利用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声纽韵部的“同”“近”关系,把握住了声训的本质,更证实了丁氏治学态度的严谨、治学方法的科学。
《音释》声训的内容包含了传统声训的所有方面:其一,解释转语现象,即通过“以方言释方言”“以共通语释方言”“以古词语释方言”“以俗语词释方言”以及“以合声、短言、长言释方言”,解说语音的发展演变现象;其二,探究语源,即从语源学角度入手,通过声训探求了诸多语源问题;其三,破字形障碍,通过阐释“通用字”“古今字”“假借字”“通假字”等文字现象,不为字形所囿,窥探文字背后的语音问题;其四,广求异称词,即通过语音线索,较全面地汇集代表一个事物的异称词语;其五,以语音为线索,从词义演变角度对方言词语进行详细解说,探析了诸多方言词语的演变发展历程。
《音释》声训的价值也是较为显著的。于《方言》,它校勘了郭璞旧注中不合理的成分、继承发展了戴震《方言笺疏》中合理的解说;于现代方言研究,它利用现代存在的活方言对古方言词语进行阐释,可以使我们对方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于语言学,它揭示出语言演变的本质在于语音,语音的演变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复杂性。
《音释》声训条目繁多,声训用语清晰地表明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音释》中解说语音现象及关系的术语有五大类,即“说明音转现象的术语”“点明同声或同韵的术语”“指出假借现象的术语”“解说音联通用的术语”“分析音读速度的术语”。丁氏对声训术语的运用做到了细致严谨、灵活多样、富有层次,以阐释清楚词语意义为主要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传统声训术语的细化与发展,反映了“声训”这一训诂方法被学者们继承、革新以适应训释典籍需要的现实。《音释》的1411条声训中,考察其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语音关系,可知“声同韵同”“声近韵同”“声近韵近”的语音关系所占比重较大,说明丁氏训释的主要原则是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具有双声叠韵关系或声纽、韵部的同近关系。丁惟汾充分利用了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声纽韵部的“同”“近”关系,把握住了声训的本质,更证实了丁氏治学态度的严谨、治学方法的科学。
《音释》声训的内容包含了传统声训的所有方面:其一,解释转语现象,即通过“以方言释方言”“以共通语释方言”“以古词语释方言”“以俗语词释方言”以及“以合声、短言、长言释方言”,解说语音的发展演变现象;其二,探究语源,即从语源学角度入手,通过声训探求了诸多语源问题;其三,破字形障碍,通过阐释“通用字”“古今字”“假借字”“通假字”等文字现象,不为字形所囿,窥探文字背后的语音问题;其四,广求异称词,即通过语音线索,较全面地汇集代表一个事物的异称词语;其五,以语音为线索,从词义演变角度对方言词语进行详细解说,探析了诸多方言词语的演变发展历程。
《音释》声训的价值也是较为显著的。于《方言》,它校勘了郭璞旧注中不合理的成分、继承发展了戴震《方言笺疏》中合理的解说;于现代方言研究,它利用现代存在的活方言对古方言词语进行阐释,可以使我们对方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于语言学,它揭示出语言演变的本质在于语音,语音的演变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