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楞严经》作为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译出后便受到到了佛教界的广泛关注。它对中国佛教的禅、净、律、密各宗都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佛教的“百科全书”。《楞严经》内容宏富、体系严密,在汉译佛典中以文辞纤巧著称,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本文从语言和结构方面对《楞严经》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厘清此经的文学特质,凸显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楞严经》全书共十卷,七万余言。全经以“破妄”、“破邪”、“破魔”为主轴,阐述明心见性、如来藏性等佛理。旨在指人心、断妄念、明因果、渐修行,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充满了机趣,可谓兼备万法。《楞严经》对心性论思想反复阐述,意在辨别真心与妄念,转迷为悟,为禅林人士修习佛法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楞严经》中修行论细致周备,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成为净土五经之一。经中尤其肯定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认为其圆照三昧,随缘应化,是最适合阿难及后世学佛之人成就菩提的最好法门。修行之人,以有益于自己的法门修持守护清净妙明真心,持四种律仪,使身心“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若仍未能免除宿习,则需一心诵持楞严咒,确立三渐次并修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在史料中,对《楞严经》译者的记载残缺不全,且前后相左,本文综合整理了译师的生平资料,并结合佛教发展历史与《楞严经》翻译背景,分析《楞严经》的传译。《楞严经》的语言圆融纤巧,文理流畅自然,使它成为最具文学性的佛经之一。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也因此被多次疑为伪经。千年来,关于《楞严经》真伪之争,从未间断,尤其在近代受到疑古思潮的影响而达到高潮。时至今日,这场争辩仍无定论。不管此经真伪如何,它对佛教界和文化界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经中大量精巧绝伦的譬喻、灵动的诘问、睿智的对话、凝炼的偈语,都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纵观《楞严经》,以线性的叙事结构整合全文,严谨有序的将明心见性、转妄为真、业果相续、渐次修行等一系列佛理,依照“见道”、“修道”、“证道”、“助道”的次序连贯而列。横向上,主干故事贯穿始终,安插的小故事并列蔓延、次第伸展,形成《楞严经》复合式的连串插入式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