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维度与质量维度下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特点:社会比较的作用

来源 :孙婉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原则,反映了人们的道义追求和理想。资源分配问题是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资源分配不公平时,不管是对自身不利还是有利,个体均会表现出消极情绪或反抗行为,以使结果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不公平厌恶。不公平厌恶作为儿童公平感的重要体现,与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关,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关于儿童不公平厌恶的研究大都以同一质量的物品(如糖果)作为分配资源,公平体现在每个人获得相同数量的资源(数量公平)。其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儿童基于数量的不利不公平厌恶大约在4岁出现,而有利不公平厌恶大约8岁出现。但在研究中仅分配同一质量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平概念的狭隘化,无法反映在面对不同质量资源(例如,以儿童对资源的喜好程度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资源)时儿童的道德考虑。研究表明5岁儿童已具有资源质量维度的意识,儿童的公平行为会受资源质量的影响,且生活中儿童常面临分配不同资源的情境,因此,有必要探讨儿童基于资源质量的不公平厌恶发展特点。同时,社会比较被认为是不公平厌恶不可或缺的一个心理过程(与处境更好的他人比较被称为上行比较,与处境更差的他人比较被称为下行比较),基于资源数量的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对不公平厌恶有不同的效用,但暂不清楚质量维度的不公平厌恶是否被社会比较所影响以及其影响方式是否和数量维度类似;同时,已有研究的实验设置使被试在社会比较的同时还受自我利益比较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并不单单是社会比较的作用,可能还夹杂着自我利益的考量。基于此,实验一探究儿童在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下不公平厌恶的发展特点及二者的异同;实验二在最小化自我利益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的社会比较对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影响。实验一以161名5~10岁儿童为被试,将儿童分为5~6岁组、7~8岁组和9~10岁组,使用不公平博弈,向儿童分别呈现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下的公平、不利不公平和有利不公平分配情境,并记录儿童的拒绝次数、反应时和决策原因。结果发现,无论是数量维度还是质量维度,对于不利不公平分配情境,所有儿童的拒绝次数无显著差异;对于有利不公平分配情境,9~10岁组儿童的拒绝次数显著大于5~6岁组和7~8岁组。所有儿童在质量维度上的不利不公平和有利不公平分配情境下的拒绝次数均显著小于数量维度上相应分配情境。实验二以149名儿童为被试,以被试随机得到的资源将其分到上行比较组、下行比较组和无比较组,接着让他们通过资源数量选择任务和资源质量选择任务给另一名儿童选择资源,记录被试为另一名儿童选择更多/好资源的次数和反应时。结果发现,在数量选择任务中,上行比较组与无比较组选择更多资源的次数无显著差异,下行比较组选择更多资源的次数显著大于无比较组;在质量选择任务中,上行比较组选择更好资源的次数显著小于无比较组,下行比较组选择更好资源的次数与无比较组无显著差异。结合反应时和儿童决策原因,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年幼儿童更多地拒绝不利不公平分配但接受有利不公平分配,只表现出了不利不公平厌恶,只有年长儿童同时拒绝了不利和有利不公平分配,表现出更一致的不公平厌恶,这种发展特点在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均如此。(2)相比于基于资源数量的不公平厌恶,儿童基于资源质量的不公平厌恶发展较晚,9~10岁儿童才明显地表现出基于资源质量的不公平厌恶。(3)社会比较是公平的前提,只有同时关注到自我和他人利益的人才可能会关注公平。(4)上行比较会使儿童更多地改变自己资源质量上的劣势地位,下行比较会使部分儿童选择保持自己资源质量上的优势地位。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口语习用语语块在汉语语言系统中就是一个极其重要又极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对于汉语口语教学来说,一本好的口语教材,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习者的习得效率。因此,如何首先通过对教材中口语习用语语块的编写考察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习者对口语习用语语块的有效习得,增强语感,体现交际的得体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意义,国内外对语
学位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持竞争力而不断创新”是厂商长久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中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众多研究,主要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会同时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内部条件来看,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富裕时企业更有能力进行创新项目的投资,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结
学位
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法国畅销书作家弗朗索瓦丝·布尔丹的作品《幸福可待》。弗朗索瓦丝的作品多围绕家庭、婚姻生活展开,用其敏锐、生动的笔触展现当代法国人感情世界、夫妻关系、女性命运等与个体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幸福可待》一书,运用男女主人公交替变换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一对感情出现裂痕的夫妻带着两个孩子搬到诺曼底一座名为“夜莺”的古老庄园修复亲密关系,共同找寻幸福的故事。英国语言学家约翰·卡特福德首次提出
学位
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五感”,包括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其中味觉作为人类接触、认识外界事物的一项重要能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生理感觉之一。语言作为各个国家、民族的交流媒介,不仅能够记录文明,还可以反应出各自文化的特性。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甜味都与酸味、苦味等共同属于基本味觉范畴。本研究中将用来表征“甜味”这一人体感知的词语称为甜味形容词,集中考察并对比汉日甜味形容词的语义扩展机制。本研究首
学位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是指交际双方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在言语上产生的对立或争执。冲突性话语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医患之间等交际活动中,而在朋友之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鲜有。在冲突性话语应对策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缓和性策略,而关于整体的冲突性回应策略即直接回应策略和间接回应策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整体的冲突性回应策略为研究对象,以美剧《生活大爆炸》第4-6季中朋友间的对
学位
本次翻译报告的语料选自法国年轻女作家瓦莱丽·瓦莱尔(Valérie Valère)的小说《精神病院里的疯孩子》(Le pavillon des enfants fous)。故事以第一人称记录作者因患厌食症被家人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经历及其所思所感。同时,这部作品也向我们揭示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方法。笔者采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旨在让中文读者体会到作者细腻的文
学位
以3种蜡质含量不同的李(‘空心李’、‘蜂糖李’和‘脆红李’)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温(25±1℃)和低温(4±1℃)贮藏期间李果皮蜡质结构和成分以及果实品质和生理特性变化。探讨了贮藏期间3种李果皮蜡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差异变化,明确决定李果实耐贮性的主要蜡质成分有哪些,进一步阐明李果实在贮藏过程中蜡质响应机制以及与果实耐贮性的关系。该研究对深入揭示李果实软化机理、制定相应的保鲜措施、开发有效的蜡液产
学位
海因里希·伯尔是二战之后德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作家之一,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尔的小说内容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德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他的作品在全方位展现战争的残酷、荒谬、非理性的同时,也对战后德国社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色情浪潮和恐怖活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揭露,表现了作家对战后废墟上深陷精神荒原的人们的同情与怜悯。伯尔的作品强调文学与政治结合、美学与道德兼备,具有浓郁的人道主义美学风格。
学位
艾尔莎·莫兰特(Elsa Morante,1912-1985)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小说家、诗人和翻译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创作了不少经典的作品,国内只有其长篇小说《历史》译介到中国。莫兰特一生创作不少作品包括诗歌,短篇小说、戏剧等,她的四部长篇小说,按照时间可划分为:1945年出版的《谎言与占卜》(Menzogna e Sortilegio)、1957年
学位
<正>地方性园本课程是植根于地方性文化、沉浸于地方性环境、传承地方性知识,以园本为建设方式与途径的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置身其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的世界”,所以幼儿最能融入其中,产生共鸣。而牧野文化资源是新乡地区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新乡西北倚太行,东南濒黄河,从平原到丘陵、从滩涂到山地,地形地貌多样,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地方性园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