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开展的有关于苗医诊疗风湿类病证医方的数据挖掘结果显示,苗医诊疗风湿类病证注重“通利为先,疏达筋脉气血为主,兼以治毒排乱,辅补体为法”的治疗思想,按照“通利(以藤为用,通气通血)药、治毒乱(清毒)药、补体药”的组方结构选药制方。为验证数据挖掘基础上开展的苗医诊疗风湿病类组方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本研究在数据实证基础上拟定了苗药“痛风消”,并对其开展理论分析阐释。按照苗医组方“取奇忌偶”习惯,本研究拟定的自拟方“痛风消”由大血藤、刺梨根、紫萁贯众、隔山消、蜘蛛香五味药物组成,本方是在数据挖掘实证基础上,按照数据挖掘结果初步拟定出的“理论有效苗医治疗痛风方”。
这一医方在理论层面,符合相关苗医方数据挖掘实证,符合苗医药基本理论及本课题组总结梳理的苗医方剂组方原则和结构。但从研究总结获得的苗医方剂理论是否正确、从理论指导下组方是否具有实际应用功效两个角度考量,必须经过药效试验研究或临床实际治疗疾病的验证。基于此,本课题组对理论自拟方“痛风消”开展了其镇痛、抗炎的研究,以初步验证该方的有效性。
本研究实验部分,选用自拟苗医方“痛风消”水煎液,通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理实验研究验证苗药方的有效性和苗医方剂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选择基于“NF-KB/ICAM-1”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实验证明苗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病理模型中5-HT、IL-6、TNF-α、ICAM-1、NF-KB的水平有抑制作用,为下一步基于“NF-KB/ICAM-1”信号通路的部分效应产物和苗药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基础,也为苗药方的专利申请和临床应用的研发做好铺垫和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理论研究:利用有关于苗医治疗风湿病医方数据挖掘挖掘研究结果,开展自拟苗药“痛风消”理论阐释。
验证试验: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3天、模型组3天、阳性组3天、高剂量组3天、中剂量组3天、低剂量组3天、空白组7天、模型组7天、阳性组7天、高剂量组7天、中剂量组7天、低剂量组7天共12组,预防给药半个月,参考并改良Coderre TJ造模方法建立痛风性关节炎病理模型,造模完立即对大鼠分别进行药物干预三天和七天,之后对大鼠进行取材,对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对滑膜及血清中5-HT、IL-6、TNF-α、ICAM-1、NF-KB的含量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
结果:医方阐释:拟定的苗药“痛风消”符合前期数据挖掘研究获得的“通利为先,疏达筋脉气血为主,兼以补体为辅”的治疗思想。方中大血藤以藤为用,蜘蛛香辛香通气,共同发挥通利筋脉气血作用,为方中通利开路药;大血藤、紫萁贯众、刺梨根均性热、入冷经,共同发挥清热毒、清湿毒、赶风毒作用,为本方治毒乱药;隔山消既能消导以助祛邪排乱,又能补肚架以达补体之用。是一首文献未见的理论自拟苗药方。
药效验证试验:
1根据大鼠形态学观察、HE染色病理学观察以及ELISA、免疫组化数据处理结果证明:苗药自拟方“痛风消”通过“NF-KB/ICAM-1”信号通路上相关信号分子传导机制的作用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大鼠关节肿胀消失、关节疼痛减轻,病理学观察关节滑膜炎性细胞减少、组织液渗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滑膜水肿情况减轻。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组造模情况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比较:中剂量组与阳性药组效果相当;高、低剂量组7天比高、低剂量组3天疗效更好:高、低剂量组疗效水平总体略差于秋水仙碱。
2苗药自拟方“痛风消”对“NF-KB/ICAM-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抑制细胞质中NF-KB的转录与激活,减少病变关节滑膜组织和血清中5-HT、IL-6、TNF-α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ICAM-1的蛋白表达。
结论:苗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与降低“NF-KB/ICAM-1”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苗药方中含有多种抗炎镇痛的有效成分,分别作用于“NF-KB/ICAM-1”信号通路的有效靶点上。证实运用数据挖掘实证自拟的苗药理论方“痛风消”既符合苗医药理论,又具有一定的药理药效作用。表明运用苗医对关于痛风性关节炎苗医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对奠定苗医药方剂学说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发展了苗医药理论的内容,展现了少数民族医学的特色,为苗医药发展增添活力。
这一医方在理论层面,符合相关苗医方数据挖掘实证,符合苗医药基本理论及本课题组总结梳理的苗医方剂组方原则和结构。但从研究总结获得的苗医方剂理论是否正确、从理论指导下组方是否具有实际应用功效两个角度考量,必须经过药效试验研究或临床实际治疗疾病的验证。基于此,本课题组对理论自拟方“痛风消”开展了其镇痛、抗炎的研究,以初步验证该方的有效性。
本研究实验部分,选用自拟苗医方“痛风消”水煎液,通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药理实验研究验证苗药方的有效性和苗医方剂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选择基于“NF-KB/ICAM-1”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实验证明苗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病理模型中5-HT、IL-6、TNF-α、ICAM-1、NF-KB的水平有抑制作用,为下一步基于“NF-KB/ICAM-1”信号通路的部分效应产物和苗药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基础,也为苗药方的专利申请和临床应用的研发做好铺垫和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理论研究:利用有关于苗医治疗风湿病医方数据挖掘挖掘研究结果,开展自拟苗药“痛风消”理论阐释。
验证试验: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3天、模型组3天、阳性组3天、高剂量组3天、中剂量组3天、低剂量组3天、空白组7天、模型组7天、阳性组7天、高剂量组7天、中剂量组7天、低剂量组7天共12组,预防给药半个月,参考并改良Coderre TJ造模方法建立痛风性关节炎病理模型,造模完立即对大鼠分别进行药物干预三天和七天,之后对大鼠进行取材,对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对滑膜及血清中5-HT、IL-6、TNF-α、ICAM-1、NF-KB的含量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
结果:医方阐释:拟定的苗药“痛风消”符合前期数据挖掘研究获得的“通利为先,疏达筋脉气血为主,兼以补体为辅”的治疗思想。方中大血藤以藤为用,蜘蛛香辛香通气,共同发挥通利筋脉气血作用,为方中通利开路药;大血藤、紫萁贯众、刺梨根均性热、入冷经,共同发挥清热毒、清湿毒、赶风毒作用,为本方治毒乱药;隔山消既能消导以助祛邪排乱,又能补肚架以达补体之用。是一首文献未见的理论自拟苗药方。
药效验证试验:
1根据大鼠形态学观察、HE染色病理学观察以及ELISA、免疫组化数据处理结果证明:苗药自拟方“痛风消”通过“NF-KB/ICAM-1”信号通路上相关信号分子传导机制的作用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大鼠关节肿胀消失、关节疼痛减轻,病理学观察关节滑膜炎性细胞减少、组织液渗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滑膜水肿情况减轻。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组造模情况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比较:中剂量组与阳性药组效果相当;高、低剂量组7天比高、低剂量组3天疗效更好:高、低剂量组疗效水平总体略差于秋水仙碱。
2苗药自拟方“痛风消”对“NF-KB/ICAM-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抑制细胞质中NF-KB的转录与激活,减少病变关节滑膜组织和血清中5-HT、IL-6、TNF-α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ICAM-1的蛋白表达。
结论:苗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与降低“NF-KB/ICAM-1”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苗药方中含有多种抗炎镇痛的有效成分,分别作用于“NF-KB/ICAM-1”信号通路的有效靶点上。证实运用数据挖掘实证自拟的苗药理论方“痛风消”既符合苗医药理论,又具有一定的药理药效作用。表明运用苗医对关于痛风性关节炎苗医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对奠定苗医药方剂学说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发展了苗医药理论的内容,展现了少数民族医学的特色,为苗医药发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