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国古代并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名,但有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描述记载。直到隋朝,出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描述。西方学者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已经将推拿牵引术用于治疗腰骶痛,直到1934年,Mixter, Barr报告手术切除突出的腰椎间盘获得成功,我国现代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报道始于1946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区沿神经走行呈区域性分布,我国最常见的非中央型腰4/5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放射路径为骶髂部、髋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麻木部位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拇指,非中央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疼痛放射路径为骶髂部、髋部、大腿、小腿、足跟、足外侧,麻木部位为小腿和足外侧,包括外侧三足趾。与中医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走行路线大致相符。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经气相通。从肝论治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为临床常用,药理研究显示,柴胡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临床有疏肝行气,引药入肝胆两经,改善情绪的作用,从而推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药中加用柴胡,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目的回顾性的调查临床中柴胡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中的使用情况。总结中药柴胡的用药规律初步探索受试者接受柴胡加入方剂治疗血瘀型非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对柴胡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并对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方面探讨。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二科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病人的归档病历进行关于柴胡的回顾性研究。其中在所用应用柴胡的方剂中,对证型进行统计,对包含“气滞血瘀”、“瘀血阻络”证型汇总为“血瘀证”,对其他证型或兼有其他证型的汇总为“非血瘀证”。在所有病例中,对含有“瘀”字证型病例数进行汇总统计。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检验。同时探索性的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的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海医院住院病例,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设计方法。选取完成合格的血瘀型非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病例18例,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对18例患者经过3天中药+综合保守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价为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疾患治疗成绩评定标准量表(简称JOA量表)。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然后剔除有西药影响的病例,再次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对临床回顾性病例统计结果发现,总病例数1373例,应用含柴胡方剂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共209例,应用含柴胡方剂的病例约占总病例数的15.22%。在应用柴胡的病例中,单纯血瘀证的患者病例数为173例,比例约为82.8%,非瘀血证的患者病例数为36例,占17.22%。含有瘀血症候的病例数位205例,占总病例数98.09%。初步探索结果:试验组(柴胡组)与对照组(非柴胡组)治疗后应用JOA量表评分及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剔除西药影响的病例后对应用JOA量表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临床回顾性统计,柴胡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所有病证中,对血瘀证型或兼有血瘀证的证型的使用是被临床医师所认可的。柴胡在大多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者的方剂中的地位为佐使地位。探索性研究发现,应用JOA量表评分及VAS评分,柴胡组与未加柴胡组治疗效果相同。应用JOA量表及VAS评分对柴胡的加减疗效评价不够充分,需要建立新的量表对柴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