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中国文化——道教、儒学、禅学等等,可以说都曾经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著名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说:“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在中国,《易经》、八卦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渊源,更是我们的特色文化。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能隔割断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构筑所谓的“海市蜃楼”,传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起点,更是我们的支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工作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在由他们自己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即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代表。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在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下来创造历史。《易》的雏形恰恰是在史前这个时期形成,史前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时期,人类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大自然,也经历了由陌生、恐惧、敬畏、了解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伏羲氏是这一时期的的一个杰出代表,伏羲的传说很多。如说他能察天地之象,不愧为最早的天文学家;他推八卦(单卦)为六十四卦(复卦),又可称为最早的数学家;他教人结网捕鱼、耕田种植,还是一位最早的渔翁和农夫;说他能“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又当是最早的文字学家,等等。《绎史》引《河图挺辅佐》说;“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据此又可以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了。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伏羲这个名字,既是时代的名号,又是一个氏族的总称,可能还是个历史的神话传说。根据史籍,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一曰《连山易》(夏),二曰《归藏易》(商),三曰《周易》(周)。汉书艺文志云:“易,人更三圣,事历三古。”这说明易经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集礼创作(孟康著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曰下古),乃中华文化的滥觞,是学术思想的根源。后人对易的评论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但这对易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影响。本文就古人代表性的评述,略述如下:一.伏羲画卦:“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象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一画开天,始做八卦。是易经的创始者。二.周文王做卦辞:文王即姬昌,是才华横溢之人,勤政爱民,威望很高,遭到纣王的嫉妒,被囚禁达七年之久。感于忧患,乃专心一志,为伏羲所画之卦象系辞,阐明每一卦的意义。三.孔子赞十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晚期的鲁国,是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晚年习易,孜孜不倦,他认为原有的卦象和系辞,语言晦涩难懂,于是撰述十翼,深入浅出,以阐述易理,为易学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武术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晶,一种拳法的产生也绝非偶然。张三丰的八卦掌与道教在道靓中苦修、打坐、健身不无关系。杨吉兴、董海川的八卦掌,与清朝末年的八卦教有难以分割的渊源。八卦掌以转为主,穿插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至简无疑。当代通备名家刘宝禄先生认为:“左转右转阴阳变,至简至繁八卦盘。风雨无阻圈常转,真气百骇成混元。”八卦掌要稳如坐轿,形如推磨,步若膛泥;上如行云,下如流水。八卦掌讲究“走为高”,“走为百练之祖”,“百练不如一走”,“走为上策”。在武术界,门派林立,拳法千万,风格各异。八卦掌把千万拳法精炼到一个圈,两个点,八个方向。要求练功者两脚像推磨一样沿着八卦图所示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向所组成的圆圈走转。走时要求屈膝随胯,拧腰收腹,提顶吊裆,膝胫相摩。两臂要沉肩坠肘,合抱前伸,两掌虎口撑圆,手指上翘,掌心涵空,掌根前顶,一阴一阳与两足之走转、腰胯之旋转,完整如一。两手如同按扶着八卦图中的两个阴阳鱼眼,两脚沿圆圈大转,周身各部关节随着大转的同时不停地小转,如同地球之公转的同时而自转。久练趣味无穷,兴趣盎然。这一拳法的产生,把武术运动推向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阶段。八卦掌以阴阳为统帅理论,以走圈为运动形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拳种。易学、八卦、八卦掌的知识覆盖面很广,想撰写关于八卦掌与易学关系的文章,难度很大。这是涉及到很多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课题,苦难重重。“初生之犊不畏虎”,笔者正是怀着一颗想发扬武术的精神的迫切之心,动此拙笔,如能进一份绵薄之力,不胜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