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一种向日葵上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国向日葵的种植区均有发生。由于自然界缺少核盘菌的抗源材料,因此限制了向日葵抗菌核病育种的进程。本研究通过对核盘菌发生规律、向日葵品种抗菌核病水平鉴定以及抗性机制的研究,获得如下的结果:1.培养皿中打取菌饼的位置和核盘菌的致病力强弱有一定的关系。打取菌饼的位置距离接种中心越远,其致病力越强。同时,草酸(OA)分泌量和PG酶活性和菌饼打取的位置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打取菌饼的位置距离接种中心越远,OA的分泌量越多,PG酶的活性也越高。2.核盘菌系代次数对核盘菌的致病力有一定的影响,当其系代次数超过20次时,核盘菌的致病力明显降低。3.冬季灌水处理菌核不仅能够抑制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速度,同时还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核盘菌OA的分泌量以及PG酶的活性,进而导致核盘菌致病力的减弱。4.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以及赤峰农科院农场的三地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同向日葵品种抗(耐)菌核病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同一供试条件下对菌核病的抗(耐)病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同一向日葵品种在三个不同的供试地点也表现出不同的抗(耐)性水平,预示着不同的供试地点的向日葵核盘菌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致病力分化现象。5.田间接种和室内条件下离体叶片和茎秆接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油葵品种新葵杂5号和法国1号的对核盘菌的抗性有显著差异。法国1号呈现高抗,新葵杂5号呈现高感,因此这两个品种被选为后续抗菌核病机制研究的供试材料。6.通过对新葵杂5号和法国1号人工接种后胼胝质的沉积、坏死细胞的数量、可溶性蛋白含量、ROS清除酶(SOD、POD、PAL、CAT)的活性以及H202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抗病品种法国1号胼胝质的沉积量明显高于新葵杂5号;坏死细胞数量低于感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ROS清除酶活性在抗病品种法国1号中均表现出峰值提前出现以及峰值高于感病品种的趋势;H2O2含量积累在抗病品种中明显高于感病品种。7.抗感向日葵品种接种核盘菌后抗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检测的结果表明,相比感病品种新葵杂5号,抗病品种法国1号SA路径中的关键基因Pal、Def;JA路径中的关键基因Pr5;H2O2形成相关基因Sco;H2O2清除酶基因Cat以及Sod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说明在向日葵抗菌核病的过程中介入了SA,JA以及H2O2等信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