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序论赞与中国士人以儒学为血脉的文学精神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士人为中国文学一大创作主体,士人精神风貌对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与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中国士人大多兼综文学和史学,许多史学文本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顾此,治中国文学史不仅应研究纯文学文本,还应考察创作主体以及史学文本对文学的影响。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虽非文学文本,但因其以儒学为血脉的精神与中国士人文学基本精神相一致,同时亦因中国士人兼综文史的特性,它在后世士人的千年读解中,自会化入其精神内骨,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从《后汉书》序论赞与中国文学精神方面对其加以研究,目前仍是一个较新的视角。有鉴于此,本文力图通过考察范晔《后汉书》序论赞与中国士人文学基本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后汉书》序论赞作为特殊文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考察范晔及其时代。刘宋是一个文士兴盛的时代。“元嘉三大家”引领文坛,众多文士继踵其后,形成彬彬称盛的局面。范晔生逢其时,又完全具备作文士的才学与性情,却有志于史,并明确表示“常耻作文士”。从范晔的这一态度反观当时文坛,可看出刘宋乃至整个南朝虽在文学技巧上取得长足发展,却有着缺乏士人风骨、缺乏儒学大义的弊病,同时亦可看出范晔的人生志业所在。 第二章考察《后汉书》序论赞与东汉士林精神。中国士人自古就有以道自任的优良传统,但作为整体力量的发抒,则是在东汉一朝。东汉士林在与外戚、宦官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显示出直面生死、抗愤奸邪的勇气,谱写了一曲士林的正气之歌。范晔《后汉书》序论赞对东汉士林精神气骨作了历史性发阐,对后世士人精神内骨有很大的溉养之功。 第三章考察《后汉书》序论赞以儒学为血脉的主题及其与《史记》、《汉书》论赞之比较。《后汉书》序论赞以儒学为其精神血脉:范晔认为东汉一朝盛衰与儒学兴替息息相关;他大力褒扬陈蕃等儒之士大夫,认为他们是东汉后期的中流砥柱;范晔还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东汉兴国及能延祀两百年皆在于能得民心之助。相较而言,由于司马迁、班固二人所处时代及自身的原因,《史记》、《汉书》的论赞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亦兼及道家思想。 第四章考察《后汉书》序论赞与中国士人文学精神。中国士人自汉武后以儒士为主,以儒学为立身处世之本,故中国士人文学的基本精神便是以儒学为血脉。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虽非文学文本,但因其以儒学为血脉的精神与中国士人文学基本精神相一致,自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一方面,南朝文学缺乏儒学大义,中国士人文学以儒学为血脉的精神在此期没能得到继承;而《后汉书》序论赞以非文学的形式填补了南朝文学此一精神缺失,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当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后汉书》序论赞彰扬东汉士林风骨,对后世士人精神有很大溉养之功。当他们发而为诗文,此种影响便渗透入其文学作品之中,提升了中国文学的内在品格。此外,《后汉书》序论赞本身的语辞之美亦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尤其是骈文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警世通言》是明代冯梦龙经过改写或创作而成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本文以《警世通言》的语言为近代汉语的代表,从词语的消失、词形的变化、词义的演变三个方面对《警世通言》的
一个女友突然打来电话,说老公要和她离婚,让我帮她劝劝老公。我想了想,答应了。   之所以答应掺和这家务事,是因为我知道她这些年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婚姻对她来说,意味着她的全部。   我和她是小学到中学8年的同学,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就离异了,她跟奶奶生活到7岁,才被父亲接回城里,和继母一起生活。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她一直很自卑。  与她老公交流,他说,她是个好女人,疼人、顾家、孝敬老人。但他受不了她什么
长久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很多人将之归咎于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事实上,这种近代以来在西学标准下做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
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茅盾生动再现了经受了“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的双重刺激后的新女性们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的多种人生演变轨迹。他希冀通过对女性之身的书写拨开笼罩
世界金融风暴逐渐波及到我国,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节省开支,开始精简人员。很多中年女性因为照顾家庭,在职业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企业裁员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员工是否为元老,而是谁的价值最小,谁最可替代。因此,中年女性很容易成为“裁员先遣部队”。    职场故事:  她们为何成了“裁员先遣部队”?  肖冬冬是某家广告公司元老级的人物,从一个设计员到办公室主任,她经历了5年时间。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她步入
长期以来,《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多偏重于女性形象研究,相对而言,男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则单薄得多,而且偏重于他们庸俗丑陋的一面,往往忽略了男性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和
旧日同事向我吐苦水:她们部门新来了一位经理,因为性格不合,比较看不惯她,时常会抛来“小鞋”一双。由于是顶头上司,这位姐妹十分苦恼,问我该怎么办。我戏谑回答:我不是个鞋匠,又没摸过你的脚,更没见过这小鞋是啥样子,爱莫能助。    首先脚要正  同事与我相熟,回答可以扯淡一点。可是,真要是面对小鞋,又该如何应对呢?谁都知道,混在公司或单位的人,对小鞋有切肤之痛。这东西往往呈金字塔状分布,越底层的人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