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对儿童个体、成人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谁来照顾幼儿”问题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各项议题中,众多因素推动早期儿童照顾与教育服务由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家庭政策由“责任取向”转变为“权利取向”。东南亚地区11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均面临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家庭规模缩小、老龄化步幅加快及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不断提升等社会问题,使建立在传统家庭模式之上的育儿实践难以为继。本文以东南亚国家早期儿童照顾与教育为例,尝试通过对儿童早期政策的梳理,系统分析国家与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各需承担的责任及其对国家教育政策供给体系带来的影响。论文分为六章。研究首先立足于儿童权利平等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早期儿童发展面临的相似社会现实,提出问题与相关研究概况。其次,分析了早期儿童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性别平等与妇女解放理论、经济学视角的市场失灵与儿童需求理论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等理论依据;然后采用文献研究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社会背景、家庭、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早期儿童照顾与教育问题在东南亚地区的演进、儿童早期服务政策的内容构成及实践特征。最后,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社会变化、早期儿童照顾与教育发展以及政策实施等方面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借鉴福利国家的经验,以“混合照顾”体系为基础提出政策建议,平衡国家与家庭的责任,积极促进早期儿童健康成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家庭仍是早期儿童照顾与教育的第一责任主体,国家通过分担照顾成本、时间成本以及经济成本对家庭给予支持。中国国家和家庭在早期儿童照顾与教育分担中,面临着影响女性就业率、年轻家长背负沉重的育儿经济压力以及父亲角色缺失等问题。根据西方福利国家经验,“混合照顾与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平衡国家和家庭的责任,还需要促进男女责任的平等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维持和增强家庭的作用、建立普惠型公共儿童托幼体系、合理分担照顾与教育的成本以及促进早期服务社会化等具体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