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显示,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远远晚于对主动句的理解,而四到五岁儿童对包含心理动词被动句的理解又大大弱于对行为动词被动句的理解(Maratsosetal.,1985;Xu&Yang,2008)。Borer和Wexler(1987)提出英语儿童在习得被动句中运用了“形容词策略”(AdjectivalStrategy)即英语中行为动词短被动句往往可当作描述状态的形容词结构,而心理动词却不存在这种解读,所以儿童在理解并不熟悉的行为动词被动句时易将其解读为类似的形容词性被动结构,因而其习得情况大大好于心理动词被动句。目前有关汉语儿童被动句习得情况的研究大都以行为动词被动句为主(朱德熙,1982;周国光,1997;Liu&Ning,2009),甚少出现心理动词被动句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两个控制实验,将不同年龄阶段汉语普通话儿童对行为动词与心理动词被动句的习得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并试图从“形容词策略”在汉语被动句习得中的应用这一全新角度对两类动词被动句习得的差异进行解读。实验1中,受试儿童分为三个年龄段(4岁、5岁、6岁),每组均为20人。测试采取图片理解法,行为动词与心理动词各10个,涉及两类动词的主动句、短被动句及长被动句。实验2中受试除三组儿童外,另增20名成人(约22岁左右)作为成人组。所选动词涉及包含结果类、消耗类、创造类,每类均8个。每一行为动词均涵盖一主动句及两短被动句即表示状态的(State)以及侧重事件的(Event)被动句。每个句子均有四幅图片可供选择,两幅表示被动的状态与事件,另两幅表示相反情况下主动的状态与事件。结果显示,三组儿童受试对行为动词与心理动词的主动句理解均无明显困难,心理动词被动句较行为动词被动句更难理解,且行为动词短被动句理解水平也优于其长被动结构;六岁受试组对侧重事件被动句与表示状态被动句的理解,同成人组的测试结果最为接近,能较好地区分这两种被动结构;而较小年龄段的受试儿童更容易把侧重事件的被动句理解为类似形容词结构的表状态的被动句,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形容词策略”在汉语被动句习得中的应用,而且该策略的运用也为普通话行为动词与心理动词被动句之间的理解差异提供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