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哲学典籍《墨子》为研究对象,从经典化视角切入,借助翻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参照传播学、阐释学、海外汉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将《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化历程置于西方汉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加以考察,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墨子》在英语世界从儒家异端到世界经典的经典化轨迹,分析影响《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建构的具体要素,并结合新时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语境,对《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生成机制进行总结,思考《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之旅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本文将《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界定为“《墨子》经跨语际译介、跨文化阐释和多媒介传播之旅后在英语世界成为翻译经典和学院化经典的过程”。在这一定义的观照下,参照西方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美国汉学),将《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经典化时期、经典化形塑期和经典确立期。前经典化时期(19世纪下半叶)是《墨子》在英语世界译介之滥觞期。得益于19世纪英国汉学的迅猛发展,1858年,《墨子》首次以“儒家异端”的身份进入传教士视野。随后,以理雅各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译介《墨子》时掺杂了大量的神学化阐释,他们将《墨子》想象成一部记载了基督教教义的宗教典籍,热衷于寻找墨家学说与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可通约性。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墨子儒家异端的身份攻讦基督教宿敌儒家。透过传教士的宗教想象,《墨子》在英语世界开启了漫长的经典化之旅。经典化形塑期(20世纪上半叶)是《墨子》在英语世界的接受转型期。一战前后,一些欧洲知识分子对欧洲文化充满了悲观情绪,转而将目光朝向中国,西方汉学迎来高度发展,《墨子》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墨子首次以哲学家的身份为这一时期西方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大型百科全书、墨学研究专著所书写。同时,英语世界对《墨子》的阐释范式也由神学阐释转向哲学对话,主要体现在研究者们逐渐不再将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与基督教博爱作比附,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功利主义哲学。此外,这一时期海外中国留学生对《墨子》在英语世界的接受转型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胡适首次对《墨经》逻辑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冯友兰提出了比较哲学研究范式,致力于墨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平等对话;梅贻宝推出了英语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首部《墨子》译本,并凭借良好的翻译质量成为翻译经典。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墨子》中的哲学景观和思想价值逐渐彰显,加快了《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步伐。经典确立期(20世纪下半叶至今)是《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地位的确立期。二战后,随着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及美国各大基金会对中国研究投入的持续增加,西方汉学迎来了美国汉学时代,《墨子》译介和研究活动亦蔚为大观,成就斐然。这一时期,《墨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跨越了全译和重译两个时代,催生了多部翻译经典的诞生。梅贻宝译本和华兹生译本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系列丛书》,开始成为英语世界翻译经典,《墨子》也开始从民间译介转向官方推介,经联合国走向世界。新世纪以来则陆续有4部译本问世,囊括了英语世界首部英译全译本以及“企鹅经典”译本。“企鹅经典”译本的付梓是《墨子》翻译经典化最重要的表征,自此《墨子》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视野。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西方研究者们展示出非常深厚的学术涵养,在传统和现代学术的滋养下,其知识架构、理论视野、研究范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从宗教学、军事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跨学科领域中汲取营养,再加上深厚扎实的传统汉学训练,使得英语世界的墨学研究开始摆脱种种羁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墨子》伦理学的阐释范式从以西释中转向和而不同,促成了《墨子》伦理学经典谱系的生成;对《墨子》的阐释路径则逐渐从历时阐释向历史阐释演进,从单一的哲学阐释转向多元阐释,不仅有对原作成书时间以及作者归属等问题的考证,还涉及到原作语言风格以及版本演进问题;对《墨子》的研究甚至不再囿于哲学层面,而是深入到科技、军事等领域,丰富了《墨子》的经典形态。随着《墨子》逐渐入选西方教科书、哲学史以及权威选集,并成为硕博士论文的重要选题来源,《墨子》在西方的话语场开始从汉学场域渗透到学校教育层面,跻身于学院化经典之列。在对《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化之旅进行历时性回顾与省思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建构的具体因素,继而总结出中国文化在国外经典化的生成机制——经典化是“自律”和“他律”合力的结果。二者构成了经典化的基本前提和外部动力。自律是指将文本自身的张力看作是经典生成的基本前提;他律则是强调文本外部因素,如译者、读者、批评家、赞助人、意识形态、出版机构、教育部门等在经典建构所起的推动作用。自律具体体现在《墨子》自身的广涵性、原创性、争议性以及可阐释空间;他律则来自于英语世界的发现者及赞助人的推动、《墨子》在英语世界的跨语际译介、跨文化阐释以及多媒介传播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哲学典籍《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一个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导向的命题。首先,本文将经典化的研究视野从文学文本拓展到哲学文本,丰富了经典化的研究疆域和解释张力。其次,中国典籍翻译是西方汉学最早的学术形态,也是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尝试将《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历程置于西方汉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考察,首次完整勾勒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墨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图景,并将其置于西方汉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揭示西方汉学研究的阐释传统、阐释逻辑与中国典籍翻译之间的内在关联,审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对话和碰撞中如何经跨语际翻译、跨文化阐释和多媒介传播之旅后为西方文化所接纳,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和精神构式以及中国文化在域外经典化所要跨越的障碍。最后,本文立足于新时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语境和历史使命,提炼和总结影响《墨子》在英语世界经典化进程的具体因素,继而对新时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学界所关心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作出回应,并提出五点相应对策,以期为当下以及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和国际传播提供合理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