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目前西医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中医药治疗则有一定的优势。国内几个较大规模的IBS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较其他亚型更为多见,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鉴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现代文献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本研究将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古代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相关中医辨治信息的调查。 目的: 主要研究目的: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调查,重点探讨中医主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辨治方法,以期为现代中医辨治此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依据。 次要研究目的:构建中医专业认识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相关古代文献的内容分析工具。 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文献研究设计方案,步骤如下:⑴提出研究问题;⑵确定研究总体:全面收集与IBS-D相关之古代文献;⑶筛选与抽样;⑷确定分析单元;⑸构建类目系统与量化体系,设计IBS-D内容分析表:基于扎根理论及现有IBS-D相关中医知识建立内容分析表;⑹评判记录、信度分析;⑺数据分析:建立IBS-D中医古代辨治信息数据库,运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⑻分析与推论:构建、总结IBS-D的古代中医辨治规律。 结果: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IBS-D相关古代文献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文献基本信息:文献主要来源于综合医书大全(107频次,以下单位均为频次);理论型文献为多(178),其次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型(20);文献大多出自明清时期(164),其次为宋金元时期(25)。 2.文献内容信息: (1)病名:主要归属于泄泻(59)、飧泄(10),并出现痛泻/痛泄病名(6),结合主要症状以泄泻伴腹痛为主(143),故认为以“痛泻”或“痛泄”为病名或将更有意义。(2)病因:以禀赋不足出现频次最多(74),其次为邪气因素(50)、饮食因素(33)、病理产物因素(12)、情志因素(11)、失治误治(3)。其中,禀赋不足病因以脾虚(27)居多,邪气因素主要为寒邪(25)、湿邪(17)。 (3)病机:大多数认识集中于脾胃虚弱(22),其次为肝郁脾虚(20)、脾胃虚寒(17)、寒邪内袭(12)、脾虚湿困(9)等。 (4)辨治:以辨证为主(174),其次为辨病(27);其中,辨证体系以脏腑辨证为主(109);具体证型分类主要有脾胃虚弱(22)、肝郁脾虚(20)、脾胃虚寒(17)、寒滞肠道(12)、脾肾阳虚(10)、脾虚湿困(9)等。 (5)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内治法和针灸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144),针灸治疗散见(4);治法以健脾法、温脾法为多,其次为抑肝扶脾法;方以补虚剂为主(74),其次为祛湿剂(16);常用方剂主要有四神丸(6)、六君子类(5)、理中汤类(5)、平胃散类(4)、痛泻要方(4)、升阳除湿汤(4)等。 结论: IBS-D可归属于中医“泄泻”、“痛泻”、“痛泄”范畴。病因以禀赋不足、感受邪气为多。病机以脾虚为根本,肝脾不调是重要发病因素;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失养,不荣则痛,再者脾虚运化水谷、水湿能力下降,清浊不分则下泻,故见腹痛、腹泻;另一方面,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够克脾土,若肝气郁滞,则易横逆犯脾,导致脾运失健,而若素体脾虚,又易受肝木所侮,均可致运化失常而发此病。具体证型以脾胃虚弱、肝郁脾虚最常见。治疗大法以补虚法为主,其次为攻补兼施法。补虚以健脾法为主,攻补兼施则以健脾祛湿为主,还注重从肝、脾论治,常以抑肝扶脾及疏肝健脾法治之。 基于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法适用于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