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既感到幸福激动,又感到肩上担子的繁重。教师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是因循守旧,还是开拓前进?经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必须转变旧的师德观,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一切为了学生”,就是说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变为知识的索取和创造,“文盲”已将不再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缺乏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应变力的智能型人才。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四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再是望而生畏的“讲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随意训斥批评学生,而是毫不吝啬地施以鼓励赞赏的话语;不再是把什么知识都告诉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3.转变学习方式。传统方式是重教不重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依赖老师讲解,在老师逼迫下学习。如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学生主动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视学习为一种享受,越学越想学。
4.转变教学方式。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质疑,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疑难处解答,重要处精讲。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训练为主线”的教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主体意识。
二、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即“为了一切学生”。
由于片面的升学教育观,当前还存在着“重视优生,冷落差生”的倾向。多元人才观认为,对世界上所有正常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聪明的方面和潜藏度不同。因此,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没有不可转化的后进生。为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我注意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不是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是不忽视任何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对成绩不良的学生,不但不歧视,反而有所“偏爱”,在提问和批改作业时特别“关照”,寻找进步苗头,给予鼓励,促其迅速转变,脱颖而出。
2.全面看待尖子生。对成绩优良的尖子生要“一分为二”,既积极扶植,精心辅导,着重培养其应对高考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每次竞赛和考试时都勇创佳绩,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格修养、能力结构等综合分析,及时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理想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3.针对个性特点,个别指导。例如,对作业粗心经常出错的同学,要求其仔细审查;对聪明但偷懒的同学,让其选做一些难题并限时完成。
4.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在学习目标上不搞“一刀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进步要求,只要能“跳起来摘果实”,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就应该称为“优等生”,及时表扬。对成绩不良的同学,要求不可过高过急,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近期目标。
三、在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也即“为了学生的一切”。
针对目前单纯重视智育的偏向,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学生单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使学生全面发展,我采取如下做法:
1.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的先进模范人物,学校和班里的先进典型,都可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找差距,见行动”,增强前进的动力。教师也要严于律己,走在学生前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开展活动。人的道德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道德教育也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完成。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调查、辩论、文体比赛等活动,提高其精神境界。
3.心理教育。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原因,当前不少学生存在着脆弱、固执、冷漠、自卑、厌学、傲世、逆反心理等心理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针对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偏差,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4.劳动教育。近年来,由于应试的压力,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都是不利的。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士认为,自幼爱好劳动的孩子,思想素质往往较高。杨振宁博士曾指出,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没有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值日劳动、公益劳动及社会实践,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全面发展。
总之,“三个一切”包含着素质教育的诸多内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决心把“三个一切”潜移默化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探索,努力创新,以便培养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一、“一切为了学生”,就是说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变为知识的索取和创造,“文盲”已将不再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缺乏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应变力的智能型人才。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四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再是望而生畏的“讲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随意训斥批评学生,而是毫不吝啬地施以鼓励赞赏的话语;不再是把什么知识都告诉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3.转变学习方式。传统方式是重教不重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依赖老师讲解,在老师逼迫下学习。如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学生主动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视学习为一种享受,越学越想学。
4.转变教学方式。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质疑,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疑难处解答,重要处精讲。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训练为主线”的教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主体意识。
二、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即“为了一切学生”。
由于片面的升学教育观,当前还存在着“重视优生,冷落差生”的倾向。多元人才观认为,对世界上所有正常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聪明的方面和潜藏度不同。因此,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没有不可转化的后进生。为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我注意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不是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是不忽视任何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对成绩不良的学生,不但不歧视,反而有所“偏爱”,在提问和批改作业时特别“关照”,寻找进步苗头,给予鼓励,促其迅速转变,脱颖而出。
2.全面看待尖子生。对成绩优良的尖子生要“一分为二”,既积极扶植,精心辅导,着重培养其应对高考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每次竞赛和考试时都勇创佳绩,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格修养、能力结构等综合分析,及时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理想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3.针对个性特点,个别指导。例如,对作业粗心经常出错的同学,要求其仔细审查;对聪明但偷懒的同学,让其选做一些难题并限时完成。
4.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在学习目标上不搞“一刀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进步要求,只要能“跳起来摘果实”,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就应该称为“优等生”,及时表扬。对成绩不良的同学,要求不可过高过急,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近期目标。
三、在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也即“为了学生的一切”。
针对目前单纯重视智育的偏向,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学生单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使学生全面发展,我采取如下做法:
1.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的先进模范人物,学校和班里的先进典型,都可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找差距,见行动”,增强前进的动力。教师也要严于律己,走在学生前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开展活动。人的道德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道德教育也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完成。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调查、辩论、文体比赛等活动,提高其精神境界。
3.心理教育。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原因,当前不少学生存在着脆弱、固执、冷漠、自卑、厌学、傲世、逆反心理等心理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针对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偏差,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4.劳动教育。近年来,由于应试的压力,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都是不利的。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士认为,自幼爱好劳动的孩子,思想素质往往较高。杨振宁博士曾指出,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没有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值日劳动、公益劳动及社会实践,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全面发展。
总之,“三个一切”包含着素质教育的诸多内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决心把“三个一切”潜移默化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探索,努力创新,以便培养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