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始终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建筑材料就不能盖房子,没有词汇就不能造句子”,“没有语法还可以传达一些信息,但是没有词汇则无法传达任何信息”。然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地位如此重要的词汇却不容易学,也不容易教。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遇到生词第一反应不是分析,而是寻求电子词典的帮助;在具体情境中不能选择合适的词汇,词汇的提取速度比较慢,也不能由一个词语迅速联想到在语义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实际上,这反映的是学生没能深度习得汉语词汇,也即没有掌握词汇的深度知识。词汇深度习得的困难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汉语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汉语词汇文化信息的丰富性,首先就在于汉语中有大量包含历史文化信息的词汇,如海量的成语(守株待兔)、惯用语(铁饭碗)、歇后语(电线杆子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等。这些词汇背后同时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文化心理、时代特色等。学习者如果想真正掌握汉语词汇,就不得不了解汉语词汇背后所蕴含的这些文化信息。其次,学习者缺乏对词汇背后认知规律的认知。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语词汇从结构到语义都能体现出汉民族的思维认知特点,典型的如隐喻思维、转喻思维、具象思维、联想和推理思维、辩证思维等。如果不了解词汇背后的认知规律,就无法掌握词汇的结构规律和语义组合规律,无法理解汉语词语丰富曲折的意义,无法全面深刻地构建词汇知识、词义网络。如此,词汇学习就变成了机械、乏味、痛苦的学习,更无法实现词汇的自我习得机制。基于以上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对汉语词汇背后文化信息和认知规律的理论探讨基础上,通过个案实证研究,观察教学过程中文化认知因素的积极介入对学习者词汇深度习得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两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