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2、观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顺式阿曲库铵在两岁以下儿童患者中的量效关系和恢复时相特征。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Ⅱ级,年龄1月~59岁。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按年龄分成3组:Ⅰ组30例(16~59岁),Ⅱ组30例(2~12岁),Ⅲ组30例(1月~2岁)。每组内再分别按给予的顺式阿曲库铵首剂量(30μg/kg,40μg/kg,50μg/kg)来分成三个小组,共九个小组。用TOF-Guard肌松监测仪监测肌肉松弛的状况。在麻醉诱导完毕,肌颤搐幅度T1稳定在100%10min后开始给药观察:先随机给予一个首次剂量(30μg/kg,40μg/kg,50μg/kg),观察TOF刺激反应,记录T1抑制程度,运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建立各年龄组的量-效关系回归方程并计算其ED95值。再给每个患者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使总量达到100μg/kg。观察T1达100%抑制患者的顺式阿曲库铵恢复时相。结果1、三个年龄组的ED95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Ⅰ组的ED95值为0.05929 mg/kg,Ⅱ组的ED95值为0.05588 mg/kg,Ⅲ组的ED95值为0.04539 mg/kg。进一步比较量效关系在三组间的差异发现:Ⅲ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其相对中位数潜力95%可信区间分别为1.20762~1.42948,0.74560~0.87699,均不包含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Ⅱ组与Ⅰ组的相对中位数潜力95%可信区间为0.99201~1.13786,包含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顺式阿曲库铵的恢复时相在三个年龄组间有差异:Ⅰ组与Ⅱ组相比,临床肌松维持时间、临床肌松有效作用时间、体内肌松作用时间较长(P<0.05),而与Ⅲ组相比,其以上三个作用时间较短(P<0.05);三组间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达到同等程度神经肌肉阻滞所需的顺式阿曲库铵剂量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其中2岁以下儿童所需的顺式阿曲库铵剂量明显比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少。而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而言,相同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在两个年龄阶段的肌松效应无差别。2、2岁以上患者的恢复时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2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恢复时相明显较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延长;但顺式阿曲库铵一旦自然恢复,其恢复速度和年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