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cerebovascular events, MACE)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出血继发性血栓形成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其完整性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临床应用尤其在老年人中尚缺乏客观循证医学证据。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栓及炎症、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来探讨丹红注射液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期间60岁及以上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5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5例,对比研究三组之间同型半胱氨酸、循环内皮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的差异,探讨其对老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意义。(2)选取60岁及以上确诊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AMI与UAP组患者的CEC数量均高于SAP患者(12.79±2.4cells/ul vs 12.15±2.1 cells/ul vs 6.62±1.16 cells/ul),与SAP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AMI与UAP组患者之间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UAP患者Hcy浓度均高于SAP患者(18.96±5.82umol/l vs 15.28±4.62 umol/1 vs 14.26±3.76 umol/1), UAP组、SAP组与AMI组之间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与SAP组患者之间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AMI、UAP患者hsCRP浓度均高于SAP患者(9.12±4.01mg/l vs 6.88±3.82mg/l vs 3.82±2.16mg/l),三组之间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对照组比较,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hsCRP和Hcy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CEC数量,两组治疗前后CEC数量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丹红注射液组还可显著降低D-二聚体含量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红注射液与前列地尔注射液均能降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丹红注射液更能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随动脉粥样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增高,血清CEC数量、Hcy浓度、hs-CRP水平均逐渐增加,提示CEC数量、Hcy及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2) AMI、UAP患者hsCRP浓度均显著高于SAP患者,表明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是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之一。(3)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的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4)丹红注射液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动脉血管炎症、从多途径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从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是其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5)在老年患者中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