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网络主动式优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国内不少城市都遇到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本文在出行总量增长、个体机动化趋势加快的情形下,结合“十一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系统耦合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理论研究”(项目号:50738001),对交通网络的主动式优化进行了研究。主动式优化的基本思路,是在制定优化措施时,预先考虑其对交通需求分布、交通方式结构的动态影响,以主动调控需求分布、引导交通方式结构的合理发展。论文首先阐述了该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指出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简要解释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文第二章研究了交通网络动态优化问题,以考虑优化措施对于方式结构的影响,为主动式优化提供基本模型。在给定交通网络供给、需求两方面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论文考虑了三种交通方式:自行车、公交车、私人小汽车,分析了出行者方式转移的机理。为描述方式转移的动态过程,定义了“方式转移的即时动态最优”状态,并给出了其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条件。随后,论文建立了交通网络的动态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为交通系统内总出行费用最小。在模型中,出行者需要根据当前和将来的路径通行费用,对预期出行效用做出判断,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交通方式,这些信息可通过历年的流量分配反馈得到;论文提供了相应的求解算法与评价指标。  为分析交通成本对于交通需求分布的影响,本文在第三章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演变问题,以便为主动式优化调控交通需求分布提供思路。着眼于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密切关系,本文建立了土地利用形态的演变模型。模型在分析现代经济生产“规模效应”(Scaleeffects)的基础上,首次在网络模型中纳入了经济活动的集中与分散特征,并利用土地利用形态变化予以直观表现。模型包含了居住、就业选址与交通线路选择;其中交通需求分布是内生的,会随着系统状况动态的改变。模型可用来分析经济活动与交通需求的动态集聚与分散。第三章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指标,用来衡量土地开发强度以及交通可达性的变化。本文还提供了一个算例,直观阐述了交通成本与土地利用形态动态变化的关系。  第四章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变分不等式的交通网络主动式优化模型。主动式优化体现在建模时,预先考虑优化措施对经济活动布局、需求分布与方式转移的动态影响,从而达到主动调节需求分布与方式结构的目的。模型中,个体需要同时考虑择业、居住选址、日常通勤费用与便利性问题。为使问题贴近实际,模型假设居住效用与就业收入均受到拥挤效应的影响。模型可以反映优化措施对需求分布的集散、方式结构改变的影响。论文通过算例,详细分析了模型的优化措施,对于土地利用形态与交通系统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所输出的优化措施,可以起到主动引导需求分布与方式结构良性发展、提高交通系统效能的作用。  为促进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优化措施的有效开展,本文在第四章通过实验研究了在优化方案形成的不同阶段,决策主体的对方案平等性的判断特征。其中,通过实验检验了“帕累托准则”是否符合交通规划者和出行者平等性要求,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并在交通网络优化的算例中,初步尝试将平等性原则带入网络优化措施的比选中。  最后,第五章总结了本文对主动式优化的研究步骤、内容、难点和主要结论,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输需求的提升,重载铁路运输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提高供需满足率已刻不容缓,而提升运输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列车轴重和加大列车编组。最大坡度作为重载
目前红外探测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红外探测设备在雾霾、烟尘、伪装等复杂环境下已经无法的探测需求。经研究和试验表明,红外偏振成像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红外的偏振成像
目前我国高铁建设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轨道各部件已趋于批量化、工厂化,对于其认识需由单纯的工程结构部件上升到轨道产品的高度,亟待对轨道产品的设计、生产、施工、维护全
快慢光技术,即光脉冲时域调控,凭借其在全光通信、高灵敏干涉仪、非线性效应增强和微波光子学等领域重要的应用价值,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基于光纤中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快
量块检测过程中,高于二等和K级的量块工作长度就必须借助绝对测量。利用条纹法、二维FFT法和莫尔条纹法可以准确得到干涉条纹小数部分。“小数重合法”采用多种不同波长激光
近几十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势在必行。通过半导体光电催化技术开发利用丰富的太阳能是解决日益增长的能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