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语言学视角探析对联翻译的意象再造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莫在(1996)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博厄斯语言学,民族语义学以及民族言语学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语言学研究视角“文化语言学”。他将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研究重点,认为意象、文化、语言密不可分。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理论为理论依据,同时广泛吸取前人和时贤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中国对联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模式进行了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初步探讨。通过对中国对联的个案研究,探讨了译者应如何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呈现在译文当中,以及对意象再造翻译的几个建议。本文以期为对联的英译带来更多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理论背景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先介绍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的产生,接着介绍了文化语言学的意象理论,指出意象,文化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对联的概述。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定义、起源、分类、特征和前人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中国对联意象之美的个案分析。分别从美学、哲学、历史和汉字文化特点等角度阐明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制约。译者应懂得从意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来审视原作与译作,从而对意象的表达作出合理的选择。第五部分阐述了笔者对意象再造翻译的几个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
其他文献
语言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而从文献上看,将模糊语言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用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者所致力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将模糊语
“杂合”最初应用于生物学领域,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Berube1982:629)。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随着各学科对杂合问题的探论,杂合的
虽然转喻研究的历史悠久,但其受重视的程度目前还远远不够。近年来,转喻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和加深。指称转喻是转喻的一个分支,用以区分述谓转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在翻译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模糊语言的问题。目前,模糊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
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理论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具有范畴的中心属性,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但是,根据温格瑞尔和施密德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