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系列”是当今中国文艺界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陆续上演。许多类似的艺术手法都只能短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唯独这一系列长时间广受关注,并且还正继续扩充和发展。这是本文之立意背景。国内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文化、旅游、艺术甚至环保等角度对“印象系列”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与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予以关注和研究,这是展开本研究的动力所在。西方修辞学虽然在传统上曾被等同于“言说的艺术”,“说服的艺术”,其象征手段似乎只跟“语言”应用相关,但实际上,它所涉及的“非语言”因素远远超过了人们想象的范围。近代修辞学实际上大大延伸了传统的“象征”定义,使之涵盖了以语言为代表的一切标记和符号,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印象系列”是新出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其兴起和成功的原因若能从西方修辞学的象征角度进行解释,则表演方和观众必定都受益。西方修辞学无论从定义、本质,还是内涵与外延看,都离不开修辞者/受众这一根本关系;任何一个修辞事件都是两者关系的互动而形成的。“印象系列”的编导和观众之间的关联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独特而典型的修辞者/受众关系。本文以此为突破口,重点探讨“印象系列”编导者如何在修辞实践中通过语言象征手段(主要是传统的“施压”方式)劝说受众,以及通过非语言象征手段(主要是以伯克为代表的修辞学者提出的“认同”策略)顺应受众,最终赢得受众的信服,取得预期的修辞效果,从而进一步揭示修辞者与受众之间操控与反操控的深层关系。本文还以“印象大红袍”为案例,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印象系列”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采用西方修辞学角度,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取描述性、归纳性、横向与纵向、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阐述与论述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掌握西方修辞学,并在公共话语以及“非语言”方式的修辞互动中,善于开发各种修辞资源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不仅对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达到互动目的、取得修辞效果具有启发意义,更是修辞者/受众双方在修辞互动中提高修辞意识、获得“双赢”效果的必经之路与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