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2012年11月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国内专家共识》指出除了出血症状外,患者可有明显的乏力表现。因此本研究首次通过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疲劳状况及血小板计数的调查,评价ITP患者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ITP患者疲劳状况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采集自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治疗的120例ITP患者的基本资料,运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和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制定的紫癜中医证型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ITP患者疲劳状况103例(85.83%)ITP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36例(30.00%)轻度疲劳,53例(44.17%)中度疲劳,14例(11.67%)重度疲劳。与120例健康人相比,ITP患者四个疲劳因子分值升高,且ITP患者因子4>因子3>因子1>因子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TP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因素经单因素分析,疲劳与年龄、出血、中医证型、血小板计数有关,与性别、使用激素、西医分型无关:越高的年龄伴随越高的四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的四个因子分值高于无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个因子是按阴虚血热型、气不摄血型、瘀血内阻型、血热妄行型呈递增趋势。不同证型两两比较后发现四个因子在气不摄血型分值低于血热妄行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子1在血热妄行型分值高于阴虚血热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子3在血热妄行型得分高于阴虚血热型和瘀血内阻型,因子3在瘀血内阻型得分高于阴虚血热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TP患者疲劳状况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疲劳总分及四个因子负相关:疲劳总分和血小板计数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80,决定系数R方=0.775,回归方程Y=172.865-0.413X,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因子与血小板计数的秩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0.823、-0.845、-0.833,有统计学意义,p<0.01。疲劳总分及四个因子在PLT<30×109/L、PLT(30~49)×109/L、PLT(50~99)×109/L、PLT≥100×109/L四组内的两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高的血小板计数伴随更低的疲劳得分。结论:ITP患者疲劳发生率较高,多数处于中度水平。更高的血小板计数伴随更低的疲劳得分,随着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患者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另一方面扩大了体力活动范围,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情感表达,愉悦了身心,在改善器官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改善了患者的疲劳状态。随着疲劳感的减轻,患者的心理、生理功能逐渐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其血小板计数水平,形成良性循环。研究结果对疗效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考虑成为评估ITP结局的新指标,为医护人员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缓解疲劳开拓了新思路,为IT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