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自我信息的加工并不是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实际上人们对客体进行加工时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效应,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以及评价产生自我欺骗,并且将来在完成某些任务会提高自己的成功率,这种先前产生的胜利感会影响随后的任务,从而会产生一种“赢家效应”现象。其中自我欺骗的模糊反馈理论支持这个现象,并且情感过滤器在自我欺骗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证实自我欺骗产生后的“赢家效应”;其次使用模糊和精确的反馈性质探索自我欺骗的模糊理论和情感过滤器;最后探索模糊和精确反馈产生不同自我欺骗程度的内在神经机制。
本研究设计三个实验分别从行为和ERPs探讨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前瞻范式探究模糊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有答案提示的实验组和没有答案提示的控制组在实测和预测之差的得分上达到显著差异,即实验组的被试产生更多的自我欺骗;并且相比于控制组,实验组在积极模糊反馈的条件下提高测试2的预测分数(自我欺骗的程度加重)。实验二依旧采用前瞻范式探究了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首先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在答案提示的作用下实验组产生更多的自我欺骗;但是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在精确反馈条件下没有更多的预测分数,即该实验从正面证实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产生没有促进作用。实验三采用ERPs探究模糊和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产生不同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首先在模糊反馈的条件下,被试的自我欺骗均多于精确反馈的自我欺骗产生量;其次结果还发现自我欺骗的产生需要正波成分,模糊反馈条件下的自我欺骗诱发较大的P2和P300成分;最后发现自我欺骗在模糊反馈下额区和额中区等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显著增加,并发现右半球的激活程度大于左半球和中央区。
总之,本文的探索不仅验证了以往研究的观点,而且还填充了自我欺骗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主要有如下结论:首先,本文在三个实验中从不同的方面验证了模糊反馈是自我欺骗产生的支撑理论;然后,自我欺骗的形成对接下来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诞生了自我欺骗后的“赢家效应”;其次,在三个实验中都发现在积极反馈信息下自我欺骗的产生比较多,该研究证明情感过滤器在自我欺骗的产生中具有促进作用;最后,研究发现自我欺骗的产生需要激活P2和P300成分以及在模糊反馈中激活额区和额中区等相关脑区,这为模糊反馈和精确反馈产生不同影响找到内在神经机制的根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以后的自我欺骗研究打下有利的基础,不仅丰富自我欺骗的相关理论以及探索其的内在神经机制,可以深入了解自我欺骗背后的奥妙。
本研究设计三个实验分别从行为和ERPs探讨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前瞻范式探究模糊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有答案提示的实验组和没有答案提示的控制组在实测和预测之差的得分上达到显著差异,即实验组的被试产生更多的自我欺骗;并且相比于控制组,实验组在积极模糊反馈的条件下提高测试2的预测分数(自我欺骗的程度加重)。实验二依旧采用前瞻范式探究了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首先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在答案提示的作用下实验组产生更多的自我欺骗;但是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在精确反馈条件下没有更多的预测分数,即该实验从正面证实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产生没有促进作用。实验三采用ERPs探究模糊和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产生不同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首先在模糊反馈的条件下,被试的自我欺骗均多于精确反馈的自我欺骗产生量;其次结果还发现自我欺骗的产生需要正波成分,模糊反馈条件下的自我欺骗诱发较大的P2和P300成分;最后发现自我欺骗在模糊反馈下额区和额中区等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显著增加,并发现右半球的激活程度大于左半球和中央区。
总之,本文的探索不仅验证了以往研究的观点,而且还填充了自我欺骗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主要有如下结论:首先,本文在三个实验中从不同的方面验证了模糊反馈是自我欺骗产生的支撑理论;然后,自我欺骗的形成对接下来任务的完成具有促进作用,诞生了自我欺骗后的“赢家效应”;其次,在三个实验中都发现在积极反馈信息下自我欺骗的产生比较多,该研究证明情感过滤器在自我欺骗的产生中具有促进作用;最后,研究发现自我欺骗的产生需要激活P2和P300成分以及在模糊反馈中激活额区和额中区等相关脑区,这为模糊反馈和精确反馈产生不同影响找到内在神经机制的根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以后的自我欺骗研究打下有利的基础,不仅丰富自我欺骗的相关理论以及探索其的内在神经机制,可以深入了解自我欺骗背后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