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小说家。《无名的裘德》是哈代长篇小说之一,问世后毁誉参半,但最终渐受肯定。早在50年代,张谷若先生的中译本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翻译技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阐释学是一门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由于翻译从本质上说也是对原文文本意义的解读,因此翻译与阐释有着必然联系。阐释学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许多人认为阐释翻译观就是不顾原文,随心所欲的翻译,其实不然,这种想法过分夸大了译者的主体性,忽略了原文对主体性发挥的制约性。文章首先回顾阐释学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以及阐释学和翻译的关系,然后介绍了斯坦纳用以解释翻译过程的四步骤:译者的信任,侵入,吸收和弥补。论文在此基础上把四步骤分为两层,即“信任”和“侵入”这两个概念是从宏观上对翻译的总体态度,“吸收”和“补偿”可以看成是语言表达形式和策略,是上述总体态度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最后,论文运用乔治·斯坦纳四步骤理论对张谷若《无名的裘德》中译本进行研究,考察这四步骤是如何在张谷若《无名的裘德》中译本中体现的。本文不是抽象地研究,而是按照阐释学具体地分析译本。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者能够自由随意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应该在忠实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能动地阐释原文,译者主体性是“忠实”标准下的主体性,忠实是享有主体性的译者的相对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