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行为而言,翻译标准乃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原则,就结果而论,翻译标准是衡量译作质量的客观准绳。因此,古今中外,翻译标准一直都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几年来,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的应用翻译发展迅猛,其特性有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传统的翻译标准已不能解释这一翻译现象,因而需要一套较为系统的专门针对应用翻译的标准对其进行完整客观的描写。通过对翻译标准研究的回顾,作者发现国内专家学者一般从以下三种途径提出应用翻译的标准:基于中国传统译论之上的标准,翻译家本人实践经验总结的标准,以及基于外国翻译理论之上的标准。中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分别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中国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为主线发展到当今许渊冲的“三美论”、辜正坤的“多元互补理论”等,西方则先后经历了直译意译之争(即追求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内容和文体上的等值)、奈达“功能对等”、费米尔“目的论”等翻译标准的讨论,还有将视角转向文化因素的文化学派观点,种种理论都为翻译标准的研究注入活力,但是应用翻译独特的目的性、实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以及其翻译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等,必然导致不同的翻译要求,而翻译标准又随着翻译要求的不同而改变,因此之前的翻译标准不一定适用于应用翻译。本文作者受辜正坤多元互补标准的启发,尝试着从多维、动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应用翻译的标准。通过对辜正坤理论全方位的分析,同时借鉴功能目的论以及纽马克文本类型分类说的基本思想,本文通过论证,发现在应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种种因素,因此其标准不可能是单一且绝对的。应用翻译的标准会因文本功能、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和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多维且动态。更为重要的是,翻译活动的广泛性而产生的多样标准无形中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标准体系,其内部各个标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同时又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可变主标准和可变次标准的辨证运动。因此,本文通过多途径的深入分析,意在理论上做实验性探究,初步提出了应用翻译的标准:一个多维、动态、系统的开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