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近5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例的整理分析,旨在探究本病的发病特点与中医证型特点,并且统计处方中的高频药物,希望对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有所帮助,为今后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6年10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78例UC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诱因、病程、发病季节、病情分期、病变范围、中医辨证分型、辨证用药特点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时间、病情程度的关系,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等,P<O.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此次研究共纳入病历78例,其中男性44例(占56.4%),女性34例(占43.6%),男女发病比例为1.29:1;最小发病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3岁,平均年龄为47.01±12.23,发病集中在40-69岁,占总例数61.5%;病程最短的4天,最长的27年,以病程1-5年的患者最多(38例,占48.7%);发病季节以冬季和夏季发病人数最多。2.有明显诱因能够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有22例,占总数的28.2%,其中饮食因素7例(9.0%),情绪因素4例(5.1%),劳累因素4例(9.0%),外感因素7例(5.1%),无明显诱因患者56例(71.8%)。3.78例患者中,有17例未做结肠镜检查,其他患者根据结肠镜显示,有12例患者病变在直肠,10例患者病变在直乙状结肠,20例患者病变累及全结肠,3例患者病变累及广泛结肠,5例患者病变部位为左半结肠,11例患者区域性结肠受累;病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轻度以直肠受累为主,中度和重度均以全结肠受累为主;初发型7例(9.0%),慢性复发性型66例(85.9%),慢性持续型4例(5.1%),暴发型无。4.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如下:大肠湿热证29例,占37.2%,脾胃气虚证8例,占10.3%,脾肾阳虚证3例,占3.8%,肝郁脾虚证5例,占6.4%,阴血亏虚证5例,占6.4%,血瘀肠络证2例,占2.6%,寒热错杂证21例,占26.9%,脾虚湿蕴证5例,占6.4%;证型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气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脾虚湿蕴证>血瘀肠络证。5.在78例住院患者中,共使用方剂78首,涉及到中药97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1037次;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为:黄连、黄芩、白芍、白术、木香、茯苓、当归、三七、槐花、甘草。主要证型中的高频药物排名前十如下:(1)在29例大肠湿热证中,共使用中药394次,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依次为:黄连、黄芩、白芍、当归、三七、木香、白头翁、槐花、白术、仙鹤草;(2)在21例寒热错杂证中,共使用中药284次,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芍、黄连、白术、陈皮、木香、槐花、砂仁、白豆蔻;(3)在8例脾胃气虚证中,共使用中药168次,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依次为:黄连、薏苡仁、甘草、白术、白芍、木香、地榆、黄芪、茯苓、党参。结论:1.本研究男女发病比例为1.29:1,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集中在40-69岁,饮食、外感、情志以及劳累等因素与UC的发生关系密切,冬季和夏季发病人数最多。2.临床类型主要为慢性复发型,病程1-5年的患者最多。3.病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多见,病变范围多累及直肠或全结肠。4.大肠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最常见。5.高频药物为:黄连、黄芩、白芍、白术、木香、茯苓、当归、三七、槐花、甘草。对临床中治疗UC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