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公民参与运动不断加强,“强势民主”、“公民治理”的要求和呼声与日俱增。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公民有了更多、更便利、更通畅的渠道,获得有关政务的信息。公民获取信息资源的可能性,为公民进行有力地参与活动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I,在经历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后,人们开始在选择市场与政府的同时,寻找“第三种力量”-公民社会。随着第三部门的广泛兴起,公民开始越来越多的借助于各类非营利组织,进入公共决策制定、执行以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以此表达自身的利益倾向,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导向,并作为政府的合作伙伴,承担一部分社区责任。
公民预算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公民参与预算的机制,政府运用公民预算来确认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和偏好,在这些信息、偏好的基础上,权衡公共支出的需求和可分配预算资源,对预算进行分配、监督、评价。从公民预算在广大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实践来看,它弥补了民主代议制度的不足,增进了公民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借鉴国外公民预算的经验,解决我国预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首先提出公民预算是一种以公民参与预算为手段,以实现公民对预算决策施加影响为目标的预算形式。并指出代议制不能够完全确保公民权利和利益得以实现,推行公民预算有助于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理解程度。其次,以案例的形式,对巴西和美国的三个城市的公民预算实践加以分析。第二章是对公民预算的经济学分析。本章将公民预算问题界定为:如何对有限的预算资源进行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参与人(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分配问题并将其模型化。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增长方法”(balancedincremental method)为公民预算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从预算民主和公共预算改革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在我国推行公民预算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如何在我国实施公民预算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