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中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是美国主流白人建构的美国华裔/亚裔形象,体现了美国主流白人对美国华裔/亚裔及其文化的理解、阐释和想象。而美国华裔文学体现了华裔作家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本研究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畴内,选取了一系列反映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以史为线,运用后殖民理论和批判种族理论的双重视角,分析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实质以及华裔美国文学不同时期对此形象的态度流变,进而分析不同时期华裔美国作家对华人新形象的建构。从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角度切入美国华裔文学文本,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作家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流变做一个历史的勾勒,有利于辨别美国华裔身份认同的时代差异和特点。
  本研究以五位华裔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七部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这些文本均是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且深刻反映了美国华裔文学不同发展时期,作者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态度。它们是:20世纪40年代,刘裔昌的自传《虎父虎子》(1943)、黄玉雪的自传《华女阿五》(1950)、汤亭亭写于70年代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1976)和创作于80年代的《中国佬》(1980)、赵健秀写于90年代初期的长篇小说《甘加丁之路》(1994)、任碧莲写于90年代的小说姐妹篇《典型的美国人》(1991)和《梦娜在希望之乡》(1996)。这也是华裔美国文学通常所指的有着中美双重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的跨种族、跨文化的文学创作。本研究试图在美国华裔文学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本中挖掘新的内涵。
  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而言,华人形象研究一方面关注对历史、文化、政治背景的解读,另一方面注重对文学文本的分析。本研究将文本细读与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因素的考量结合起来,以期获取对文学文本的准确解读。根据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对待模范少数族裔这一形象的态度流变,将七部作品分为四组:积极塑造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第一章);质疑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第二章);摧毁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第三章);超越模范少数族裔身份(第四章)。
  本研究认为模范少数族裔话语体系由美国白人霸权权力体系维系,它支配、规训、剥削、扭曲、边缘化乃至排斥美国华裔/亚裔。华裔美国文学在批判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同时,挑战了以白人为中心的模范少数族裔话语体系,积极建构非白人中心的少数族裔视野,并以此启示美国华裔重新调整自己的种族观念,塑造并巩固自身身份立场。美国华裔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塑造的华裔新形象呈现出与主流建构的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不同的形态。华裔的自塑形象即是华裔对主流霸权话语的批判和颠覆,也体现了华裔的族裔意识和族裔自豪感。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华裔通过确立自身文化身份实现自我建构,通过书写自身族裔经验,实现自我言说。美国华裔文学有助于我们重新认知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政治。
  美国的种族问题大多在黑白二元模式框架下展开研究。这中黑白二元结构使得美国复杂的种族问题被人为地简单化,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即只有黑人和白人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种族关系。由此导致对其他有色人种的利益缺少关注,亚裔群体尤其深受其害。作为美国人口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亚裔群体的诉求和价值表达不应该被忽视。鉴于此,本研究以批判种族理论为工具,挑战白人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揭示白人霸权及其话语体系对华裔群体的压迫。同时,超越黑白二元对立,从美国华裔的角度出发,以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为关键词,在种族场景中、在社会发展的视域下,展示美国华裔的生存状态,揭露种族主义对华裔或显性或隐性的压迫。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后殖主义族裔理论探究了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实质,挖掘了华裔如何通过自身能动性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压迫进行抵抗,深入探讨了新时代美国华裔如何建构自身形象和文化身份,以摆脱新殖民主义的无形控制,策略性地走出“模范”的陷阱。这正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所在。
  “模范少数族裔”的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到80、90年代得到强化,时至今日被再次渲染,一直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相关人文学科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在21世纪的今天,特朗普政府奉行白人至上主义和单边主义,其治理政策危及世界和平发展新秩序,美国国内种族主义事件时有发生,疫苗政治凸显了种族问题在全球的隐形化深度延伸。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有必要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重新审视“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及其话语体系中的政治内涵,挖掘不同时期理想华人形象建构对华人社区所昭示的希望,以新的认知、新的姿态应对种族主义思想的卷土重来,这正体现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即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论。引言首先介绍了模范少数族裔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界定了“模范少数族裔”概念及其所指。20世纪6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赞誉华裔、日裔等美国人对亚洲传统文化的继承:安静顺从,埋头苦干,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同化自律,以家庭为中心,即使遭遇不公仍然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取得经济成功,实现了“美国梦”。引言以“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身份政治、美国华裔文学”为题,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史与华人身份研究结合,综述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以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为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研究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重点成果以及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研究的文本选择考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框架设计和创新之处。
  正文第一章至第四章用文本细读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华裔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研究。四个章节各针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一个典型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分别是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同化本质、消极沉默的特质,隐藏其内的暴力,及其僵硬静止的性质。因此,在运用批判种族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基础上,各章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分别辅以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知识权利理论、文化身份等理论成果,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第一章回顾了美国华裔文学开创末期,也是种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华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华人被描述为“傅满洲”式的妖魔化形象。美国华裔积极树立模范少数族裔式的华人新形象,以黄玉雪、刘裔昌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极力地向美国社会证明华人是“忠诚的少数族裔”,“模范的少数族裔”。在积极塑造“忠诚”与“模范”新形象的过程中,黄玉雪和刘裔昌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这种“忠诚”、“模范”的华人新形象一改以往黄祸式的华人形象,尤其是黄玉雪塑造了华人女性独立自强的新形象,对华人群体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模范式的华人形象塑造对华人群体也有相当的危害。对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亚裔来说,种族歧视是直接且残酷的,他们无力反抗。作为弱势少数族裔,为了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融入美国社会,他们只有主动接受主流文化,积极树立忠诚、顺从、同化的模范形象,成为“可以被同化的少数族裔”。但是,华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得到美国主流的接纳,只有依靠“文化进贡”博取美国主流的关注和自我安慰,华人成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他们拼命地向上移,盲目地追求自我完善以迎合主流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华裔自我东方化的心理倾向逐渐造成了华人群体的“他人趋向型”人格,华裔成为“被扭曲的少数族裔”。模范少数族裔这类形象使得华裔,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华裔,逐渐成为“被遗忘的少数族裔”。
  第二章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转折时期,也是民权运动、美国亚裔运动时期,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作家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华裔不满于主流社会设定的模范少数族裔的虚伪光环,批判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发起了强烈的身份诉求。埋头苦干的华裔被视为“顺从的少数族裔”、“沉默的少数族裔”。汤亭亭批判了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中有关华裔沉默的特质,挑战了将美国华裔的成功夸大为美国“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观点。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模范疯人”、“模范哑女”等形象塑造讲述了华裔美国人悲惨的生活故事。作者通过一系列看似“模范”的华裔形象,再现了华裔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通过描绘华裔作为贫穷的美国工薪阶层所面临的种族、性别和阶级歧视及影响,质疑了华裔是取得经济“成功”的模范少数族裔。
  讲故事(Storytelling)是批判种族理论对抗霸权话语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国华裔根据族裔经验和个人阅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挑战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公。汤亭亭进而通过《中国佬》塑造了勤劳勇敢,阳刚坚毅的美国华裔男性形象,打破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形象对华人的桎梏,塑造了华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形象。由此可见,尽管华裔作家否定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但他们并不否认模范少数族裔话语所强调的华裔的优秀品质: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力更生,华裔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华裔本应受到美国社会的尊重。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中深藏的主流社会对华人他者的规训和常规暴力,以及模范少数族裔话语机制中隐藏的美国种族秩序规范,通过赵建秀的长篇小说《甘加丁之路》挖掘了作者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激烈的批判态度。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源于华人的温顺,又再次规训了华人的温顺。素有“唐人街牛仔”之称的赵建秀对此进行了极力的反抗,他坚持认为“不能把华裔当作模范少数族裔以利用”。赵健秀认为依靠主流社会对陈查理式的模范少数族裔的虚伪评价不可能实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立足和发声。陈查理式的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束缚着华裔男性的自我建构。赵建秀用“写作即战斗”的姿态,对“种族主义之爱”式的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赵健秀在其九十年代创作的小说《甘加丁之路》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华裔男子的担当,乃至文学的暴力方式打破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彻底对抗白入主流的同化和歧视,同时积极建构理想的华裔男性身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赵健秀主张通过操演黑人性以促进亚裔美国人身份的塑造。但随着少数族裔身份意识研究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赵健秀认识到亚裔美国人身份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美国黑人身份。华裔应该通过对黑人性的思考,吸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两种文化的精华,塑造独特的美国华裔身份。这正体现了赵健秀自民权运动时代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时代向杂糅思想的转变。
  此外,赵健秀作为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司闸员的人生阅历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和素材。赵健秀在《甘加丁之路》中展现的华裔铁路工人的人生阅历证明“华裔阳刚十足的男性身体正是暴力的产物,经由华裔男性身体的暴力操演和种族操演让华裔恢复男性特征。”华裔与铁路之间牢不可破的密切关系将铁路工人团结起来,建成了坚不可摧的兄弟同盟,帮助华裔有效走出种族主义的空间和历史束缚,塑造充满男子气概的华人新形象。这也意味着,尽管华裔身体受到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压制和限制,赵健秀以灵活的策略予以抵抗,摧毁了陈查理式的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将美国对华裔的暴力转化为对华裔男性男子气概的再塑造。
  第四章着力挖掘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时期,以任碧莲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建构文化身份的独特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全球化时代,以任碧莲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在其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族裔价值和文化身份思想。在《典型的美国佬》中,任碧莲解构了东方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模范少数族裔的华人刻板印象,批判了美国华裔“只有按照主流社会的标准取得成功,才算成功”的观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是美国主流对华裔身份的建构,主观片面且呆板僵硬,有悖身份的流动性特征。模范少数族裔身份忽略了身份塑造中主体经历的多样性特征,忽视了不同社会环境中身份与自我的不断协商过程。任碧莲超越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桎梏,以超然、流动的身份观淡化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对华人的影响,着力于塑造丰满立体的华裔形象,关注外在环境对华裔身份的影响。她认为典型的美国人不应被局限于静态的模范少数族裔身份或单一的种族身份之中,而应该在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考虑自身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本章将美国华裔/亚裔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富有成效的群体来探索世界主义主题,并以华/亚裔美国人后种族归属的世界主义意识丰富华裔身份研究。为了摆脱被建构的模范少数族裔的身份困境,任碧莲在《梦娜在希望之乡》中关注后种族/后族裔理论领域的关键问题:种族、族裔身份的个人选择。任碧莲将自己对世界主义的展望和期冀与文学中特定的种族叙事联系起来,促使华/亚裔美国人重新思考跨种族问题和种族、族裔的边界问题。虽然种族或族裔身份的形成受到种族/族裔规范的制约,但自我意识和种族操演可以冲破制约。个人可以超越种族和族裔归属的限制,从世界主义的立场走向种族和族裔自由。任碧莲对身份的建构意在说明真正的平等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而非以他者的评判决定自身价值。
  结论对本研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整体考察,总结了美国华裔文学在不同时期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态度演变、华裔作家对华人形象塑造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探讨了华裔作家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不同批评模式的共同点。
  华裔美国作家作为一个身份复杂的写作群体,不同时代的华裔作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由于个体经验、身份诉求和历史使命各不相同,他们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态度有所差异。此外,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的理解,或认同或疏离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对模范少数族裔这一华人形象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态度。华裔作家对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也存在复杂的个体差异,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流变。这反映在他们的文学文本中,使得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塑造呈现出开放、流动和多元的态势,也正是这些差异性使得美国华裔文学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繁荣向前。然而,无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出怎样的差异性和流变性,他们在创作中有着共同的创作心理,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不同批评模式也存在诸多共性。首先,美国华裔作家对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的态度,或追求或批判的努力建立在对种族差异的认知之上,他们承认种族差异在美国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现实。其次,打破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过程也是华裔作家作品开启自我身份重建的过程。再次,6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对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批判不仅与种族有关,而且与阶级、性别等因素有关。作家们认识到这些不同因素与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并以宽广的族裔视野,重新认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亚裔研究的不同阶段所表达的身份政治,积极建构泛族裔共同体。
  美国华裔文学帮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模范,就是迎合主流的期待,遵守霸权的规训,是极具欺骗性和虚伪性的,这样的形象是虚假的,是“伪模范”。美国华裔文学话语积极走出这样的批判误区,倡导美国华裔不应把自身价值寄托于他者的评价,不再从“伪模范、真压迫”中寻找虚幻的满足,而是真正主张“我就是我”,走出幻想。此外,美国华裔要充分发挥少数族裔的跨界视角优势,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以识别和批判模范少数族裔话语体系,并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同时,积极建立多元文化共同体,设计制定并践行独特的话语和社会实践,以挑战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霸权话语,共同抵制主流霸权意识形态。结论还指出与当代美国华裔/亚裔文学中模范少数族裔刻板印象研究相关的其他视角,以及进一步拓展美国华裔/亚裔文学中的华裔形象研究和华裔/亚裔身份研究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纠正性反馈一直是二语写作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根据反馈的方式、来源和内容等标准,可将纠正性反馈分为书面反馈、口头反馈、电子反馈、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元语言反馈和直接反馈等不同反馈类型。关于纠正性反馈是否会对学生二语写作产生积极影响,现有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以Truscott为代表的几位学者坚称纠正性反馈对学生的二语写作百害而无一利,应坚决取缔;然而大批学者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结果驳斥了这一
学位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史记》英译本中,华兹生的译本和倪豪士的译本在语境顺应方面各具特色、迥然不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根据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语言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选择和顺应的过程。翻译实践是语言使
学位
希腊裔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双性人卡尔为叙述者讲述了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祖孙三代的移民奋斗史。本论文以赤裸生命概念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从希腊移民赤裸生命的形成、赤裸生命状态下的主体性困境与主体性实践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希腊裔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的主体性建构。  第一章阐述了美国例外主义下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的主体性消解。本章节从希腊移民历史、福特经济制度和性意识机制三个维度分析赤
学位
《解密》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成名作,被《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本文基于蒙娜·贝克的社会叙事理论,对《解密》英译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着重讨论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译者如何通过对译者如何通过对时空建构(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selectiveappropriation of text material)、参与者重
学位
一个令人困惑但又新奇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几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即一些表面礼貌的言语出人意料地会让听者感到不悦或者不舒服,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虚假礼貌。  大多数虚假礼貌研究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礼貌文化之下的虚假礼貌,包括其定义、实现方式和语用功能。另外,社会距离,权势和文化如何影响虚假礼貌这一问题也将得到探讨。  本文语料摘自经典电视剧《乡村爱情2》,该剧生动逼真地呈现了中国东
学位
二语产出中的任务复杂度研究一直是二语任务研究和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国内外对任务复杂度效应的研究日渐增多,但资源指引维度的任务复杂度对二语产出的具体影响结论仍未达成一致。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资源指引维度任务复杂度增加对外语写作的整体质量和语言复杂度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了山东某高校英语专业的44名大一学生和46名大三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被分为两组,分别完成简单写作任务和复杂写作任务,任务完
学位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词汇发展对学习者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词汇知识成为研究的热点。前人研究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独立学习能力等学习者因素对词汇知识的影响,但少有人研究词汇意识对学习者词汇知识的影响。本研究基于Graves(2000)的词汇教学模型,将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独立学习能力(即语素意识和词汇推理能力)与词汇意识三个学习者因素放到一个理论模型中进行实证研究,以
学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愈发重要。我国政府因此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理论阐述。基于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引起了各界学者的极大关注。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语言建构必不可少。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经常被用于新闻报道中以构建国家形象,传达隐喻使用者的情感态度。  大量阅览文献后发现,学者大多以政治语篇为研究语料,较少研究经济报道中隐喻构建的中国国
学位
英语写作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然而,高职学校的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一些英语教师仍然掌握课堂的话语权,使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即向学生灌输词汇表达、语法知识等,要求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范文,在写作时直接借鉴他人写成的复杂句子。课堂上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堂氛围犹如一潭死水。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对英语学习尤其
学位
威廉·吉布森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神经漫游者》背景设定在后现代社会,描绘了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作用下,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了双重冲击,由此出现了以凯斯、莫利为代表的后人类转向。深究其中,《神经漫游者》中对于后人类身体的异化描写十分深刻,后人类通过对身体边界的解构与重构对人的本质概念造成一种冲击。而在后人类语境中,后人类的主体性也在身体本位和机器他者的关系中得以转变。本次研究以身体理论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