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不均、环境污染、老龄化及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社会问题更为突出。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非盈利组织由于造血功能薄弱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上作用也往往有限,这就决定了需要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传统企业社会责任观仅仅将社会责任理解成“慈善”和“公益”,因而往往不具有经济上的持续性,这限制了企业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与之相反,传统经济创业(商业创业)仅仅关注经济绩效,而忽视社会绩效,因而不具有社会上的持续性。所以,企业社会责任要突破狭隘的思维,走向通过市场化、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发挥社会影响、实现社会价值的新阶段;相应地,经济创业要纳入更多的社会性考量,以社会为导向,积极实施社会创业导向战略。社会创业的出现和风靡,不仅反映了全球社会在社会问题可持续解决方面的创新和努力,更代表着当前世界各国对企业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反思和修正。2019年8月,美国数十家大公司的CEO宣布公司的目标从单一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向多利益相关模式转变。作为以市场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兴创业形式,社会创业已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社会创业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狭义上的社会创业,且对社会创业的前因及社会创业与合法性的关系关注甚少,尤其对企业的社会创业鲜有涉及。此外,由于社会创业的双重制度逻辑(社会逻辑+市场逻辑),使得实践中的企业社会创业经常发生使命偏离,面临得“鱼”还是得“熊掌”的困境,这构成了组织层面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谜题:“企业社会创业如何克服双重制度逻辑的冲突与差异,保持商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创造力,从而提升绩效以实现成长?”,这也推动了“社会创业的使命偏离(漂移)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转型、社会创新和变革的背景,基于制度逻辑理论、创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探究三个问题:第一,社会创业具有何种使命偏离形式,发生使命偏离时其对企业绩效产生何种影响,在何种条件下社会创业的双重制度逻辑会出现冲突,又在何种条件下二者能够实现共存;第二,组织层面社会创业的前因变量有哪些;第三,社会创业与合法性的关系,企业进行社会创业会对组织合法性产生何种影响。为探索和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本文以社会创业导向这一社会创业核心构念为中心,建立社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模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使用SPSS19.0、Mplus7.0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打开社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暗箱。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关系学习和企业伦理对社会创业导向具有积极效应,二者的联合效应同样有助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发生。(2)虽然单方面的社会创业导向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由于企业嵌入在各种复杂环境之中这使得企业社会创业的双重制度逻辑经常发生失衡,进而招致使命偏离。社会创业的使命偏离具有两种形式:S型使命偏离和E型使命偏离。环境动态性在社会创业导向和经济绩效间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但是在与社会绩效的关系间发挥着负向调节效应,故在动态环境下,市场逻辑会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创业导向只顾经济绩效而抛弃社会绩效,企业社会创业表现出E型使命偏离的形式,这不利于获得社会上的持续性,因而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在社会创业导向和社会绩效间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但在与经济绩效间并无显著影响,故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作用下,社会逻辑会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社会创业导向表现出更为关注社会绩效的情况,企业社会创业表现出S型使命偏离的形式,这不利于经济上的持续性,因而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价值共创在社会创业导向和经济绩效/社会绩效间都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故在价值共创的条件下,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能够实现共存,社会创业导向能够同时获得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有效避免使命偏离,从而获得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持续性,有助于企业的成长。(3)社会创业导向对组织合法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企业积极实施社会创业导向战略,进行社会创业有助于合法性的获得。本文创新点及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社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丰富了社会创业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其次,拓展了社会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相关研究;再次,提出了社会创业使命偏离的两种形式(同样适用于使命漂移),探究了社会创业双重制度逻辑冲突与兼容的暗箱及使命偏离发生的情景;最后,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创业导向及社会创业导向与组织合法性的关系。本研究对我国“双创”战略及企业如何开展社会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