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是冠心病广泛存在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IMR和左室(Leftventricle,LV)重构关系密切。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LV重构局限性较大。本研究采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定量分析LV容积及功能,目的在于:(1)评价IMR患者的LV重构;(2)研究CABG术后LV重构的逆转和反流改善的关系,更好的了解IMR发生机制,指导治疗。
方法:
第一部分:IMR患者的LV重构
病例组为2008年1月至8月有陈旧性心梗病史或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活动异常的患者,除外先天性心脏病、器质性二尖瓣病变、透声条件差、房颤、频发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共计37例。根据MR程度分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组(MR≥3+,n=20,年龄68.8±10.1岁)及单纯冠心病(CAD)组(MR<2+,n=17,年龄60.9±19.1岁)。另选取无心脏病史、无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作为对照组(n=20,年龄53.4±16.3岁)。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3-1探头),在全容积成像模式下采集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使用Qlab-3DQ Advanced软件,下线分析LV三维容积,得到LV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容积-时间曲线及EF等参数。同时,测量舒张末期的球形指数(SI)。所有量化指标均用其体表面积(BSA)标准化。对三组间以上指标进行比较,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MR发生的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CABG术后LV重构及IMR程度的改变
收集2008年1月至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共40例(纳入及除外标准同前)。根据术前是否有反流分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组(MR≥2+,n=20,年龄68.7±9.4岁)及单纯冠心病(CAD)组(MR<2+,n=20,年龄72.5±7.8岁)。对两组患者进行平均13.4±4.5月的术后随访,包括:三维超声心动图手术前后LV重构和功能指标,IMR程度及NYHA分级改善,院内和随访期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间差别进行比较。进一步根据术后IMR改善情况将IMR组分为改善组(△MR>=1+,n=9,年龄65.9±10.3岁)和未明显改善组(△MR<1+,n=11,年龄70.9±8.3岁)两个亚组,亚组间比较术前的LV重构和功能,及其改善情况。
结果:
第一部分:三组间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CAD组和IMR组的LV整体容积(LVEDV、LVESV)依次增大;IMR组的舒张末期SI(SI)较对照组和CAD组增大,而CAD组和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对照组、CAD组和IMR组的基底6节段的平均容积依次增大,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别;下后壁5节段(下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后壁的基底段、中间段)的平均容积结果亦然;IMR组和CAD组的LVEF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IMR组和CAD组无显著差异;而IMR组的下后壁5节段平均EF值明显低于CAD组;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LV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下后壁平均容积、舒张末期SI是产生IMR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两组间年龄、性别、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因素等均无显著差异。IMR患者CABG术后,LV大小和形状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反流明显改善;IMR组的术前LV整体大小(LVEDV)、舒张末期SI和下后壁平均容积比CAD组显著增大,而术后以上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前IMR组下后壁各节段平均EF值比CAD组显著减小,术后情况亦然。尽管两组的院内及随访期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NYHA分级改善未见明显差别,但是IMR组术后LV容积(LVEDV、LVESV)缩小绝对值比CAD组明显;LVESV改善百分比也较CAD组明显;与IMR未明显改善的患者相比,改善者具有较小的术前LVEDV、术前SI;而且术后SI缩小更加明显。
结论:
IMR患者的LV除整体扩张外,还表现为以基底段和下后壁为主的局部重构,形态也更趋近于球形。IMR患者整体EF降低,而下后壁平均EF值降低更为明显,说明下后壁活动障碍对IMR的发生更加关键。单纯行CABG术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转LV的整体和局部重构,提高LV功能,改善反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