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企业上市方式的对比研究 ——基于北汽新能源和蔚来的案例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28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降低全球能源对石油的依赖,实现汽车动力系统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当今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国内实行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格外引人注目,行业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大好。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起步初创的发展阶段,巨额的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已经成为了这些企业的迫切需求。通常情况下,上市的方式分为直接上市(IPO)和间接上市(借壳上市)两种。根据上市的地点不同又可以分为境内上市和海外上市两种。无论采取哪种上市方式都将会为企业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为企业的发展输血,同时也为企业后续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这两种上市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对于企业后续的经营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收集了有关于直接上市,借壳上市以及海外上市的文献资料,发现对于上市方式,国内外学者大多数研究的重点都是IPO和借壳上市的动因和绩效分析,以及壳资源的价值等,很少有学者将这两种上市方式放在一起对比研究,特别是针对新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是很少有人涉及。对于上市地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内外上市的环境,政策的比较,其中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很少有人针对某个具体行业来对不同的的上市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同上市方式的研究是十分具有意义的。本文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背景,分布选取了以借壳上市和海外IPO登录资本市场的北汽新能源和蔚来两家公司,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和案例的分析,将这两种上市方式的条件,上市流程,上市成本,上市收益,财务以及后续股价的市场表现进行对比,总结出两种方式的优缺点。从上市条件来看,相比于国内严格的上市审核制度,海外IPO的条件更为宽松,更加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尤其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这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外国投资者会更加的看好。而对于上市的成本来说,一般要根据壳资源的选择来确定,但是通常情况下国内借壳上市的成本会略高。就上市收益来看,在不考虑短期内二次融资的情况下,海外IPO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有利于企业打开海外市场,提高知名度,对于有意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来说,海外IPO是更好的选择。最后股票的反应来看短期内海外IPO的蔚来汽车股价表现要优于国内上市的北汽新能源,而长期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势和基本面均不理想。
其他文献
股权质押近年来在资本市场越来越流行,介于其融资速度较快、融资成本较低等优点,快速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主要的融资手段之一。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市场持续活跃,股权质押比例增高趋势明显,据灯塔财经网数据①统计,截止2020年2月11日,A股3700家上市公司中,有304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质押,占比达82.24%,质押的总市值达45377.80亿。而没有进行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只有657家。在
1980年以来,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企业不断向民营化方向发展,企业股权结构中非国有股占比持续上升,然而,在这一主流发展方向下,政府或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股权甚至是控股权的现象也仍然存在,尤其在一些特殊经济时期,收购现象更为频繁,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一些进行了民营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收购甚至控股民营企业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例如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采取了对部分重要行业的企业资产收归国
羊群效应即市场参与者直接忽视私人信息或摒弃个人的投资理念,盲目模仿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从而导致的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趋于一致的现象。这种众多投资者的盲目模仿,往往会导致股市的剧烈波动,不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我国股票市场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较为剧烈的波动中,而这与我国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羊群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现有文献着重研究各市场、子市场是否存在羊群效应,市场间羊群行为是否存在联动效应,机构投
自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市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上涨,如今,基金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工具,而投资股票型基金产品正成为居金融投资的重要方式。投资者在投资时,最关注基金的收益率,但是声称的收益率并不能完全体现基金的真实获利能力。投资者面临应该如何评估基金业绩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评估基金是否具备获取超额收益的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度高质量的增长。但是近年来,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困难等发展瓶颈,为了提升自身的资源获取能力,倾向于通过与政府建立联系,在股权制度层面则体现为国有股权的引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国有股权更加广泛地存在于民营控股企业的股权结构当中。在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国有股权一方面作为法律、金融、产权保护等制度的替代机制
现有关于投资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大多从公司特征、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这几个角度展开研究,忽视了投资者关系决策的主体——CEO的异质性。根据高层梯队理论,CEO的海外背景会影响其认知基础和价值观,进而影响他们对公司战略的决策。烙印理论进一步指明,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文化差异,CEO到海外学习或工作的时期是一段“敏感时期”,CEO会经历被“烙印”的过程,形成与海外环境相适应的认知特征和
“十三五”规划及十九大报告中先后指出,要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多元化发展。随着新《证券法》的正式施行,公司债券全面推行注册制,进一步加速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公开债券市场上,债券投资者会在投资前做各种评估,以确保发行人能够按期足额地还本付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依据发债主体现期的经营情况和对企业未来成长情况的预期,对其信用风险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媒体报道在公司治理领域的作用愈加明显。同时,伴随着读者大众的多元化,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及监管者的关注。仅2019年全年,平均每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被媒体报道约224次。由于上市公司具有披露及时披露信息的义务,一旦公司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极有可能会受到大量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事前监督对于上市公司
房地产行业的良好稳定运行,既是国家解决民生问题,实现“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这一民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中流砥柱。自2016年9月30日颁布以“四限”为主要内容的新政策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于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稳价格等方面的整治力度,一系列举措在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使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利润空间较以往而言有所收紧。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定位自身、防范财务风险,
大股东公司治理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干预机制是大股东公司治理的传统理论。直到2009年,有外国学者提出了退出威胁机制。这一新的治理渠道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国内关于大股东退出威胁的研究还不多。此外,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基金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有的文献通常从基金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但是部分文献并没有对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进行深入挖掘,从退出威胁这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