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Brassic campesstris L ssp.pekinensis)属于二年生蔬菜作物,需要经历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完成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而抽薹开花。而春季栽培温度由低到高的变化和日照长度的增加,极有利于大白菜的生殖生长而导致未熟抽薹,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和种植晚抽薹的大白菜品种。为了阐明低温要求型晚抽薹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易抽薹大白菜“BY”和晚抽薹芜菁“M.M”杂交获得的81个DH系群体为试材,从中选择了6个极早抽薹和6个极晚抽薹的株系分别组成早抽薹池和晚抽薹池。以两池和双亲为样本,以无低温和3-5℃处理25天后获得的mRNA为模板,反转录为cDNA,利用256对AFLP引物组合进行cDNA-AFLP分析,筛选与白菜晚抽薹性相关的特异片段。获得3条差异表达、且丰度较高的cDNA片段并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表明,p65m47cDNA片段与C2结构域蛋白基因有80%的同源性,期望值为7e-17,C2结构域蛋白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p66m55cDNAⅠ片段与拟南芥AT1G32530cDNA有85%的同源性,期望值为5e-36,它编码蛋白结合位点/泛素连接酶/锌指结合蛋白;p66m55cDNAⅡ片段与拟南芥AT1G65590cDNA有87%的同源性,期望值为4e-37,它编码β-N-乙酰已糖胺水解酶。以上三个片段都是在无低温时早抽薹和晚抽薹品系都有表达而低温春化处理后通过春化作用的早抽薹品系缺失的片段,其表达特性和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