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铁站口商业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与交通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交通工具的使用类型来划分,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步行与马车时代、有轨电车时代、机动车时代和综合交通时代,每个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都受交通方式的强烈影响。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工具,扩大了人们的出行距离,增加了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的消费,因而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地铁线网规划出台以来,地铁沿线商铺、购物中心迅速崛起,带来地铁商业新一轮的兴起和发展,影响和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商业格局。在此背景下,研究轨道交通影响下的沿线商业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总结轨道交通对商业影响规律,对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及商业区位选址都有参考意义。 本文的研究内容共有6章,第一章是绪论,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划定研究的地域范围,指出本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资料来源。第二章为理论基础,本章界定了基本概念,介绍了国内外轨道交通对商业影响的研究进展及轨道交通商业的主要研究领域。第三章对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交通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商业布局之间的关系,以及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对城市商业布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广州市地铁线网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商业格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在对地铁站地下商业街实地调查和对消费者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地铁沿线地下商业中心的规模、职能构成、行业构成及业态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不同级别地下商业区构成的基本情况。参照以往学者的研究,根据商业区商业网点的数目和分布形态对其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回”字式、单轴式、层叠式三种结构和与此对应的斑状型、块状型、立体型三种空间形态。第五章以地铁一、二号线站口商业区为研究区域,经实地踏勘发现地铁商业区在整体上呈现出沿轨道交通走廊轴线生长的串珠状空间形态,各串珠又可细分为簇团状、波浪状、带状、面状的空间形态,大部分串珠之间相互独立,局部地区连接成片。地铁站口商业区的商业网点布局的平面结构可分为斑点形、线形、单核或多核放射型。在垂直方向上,一号线各站口商业区商业功能楼层平均值的整体水平要高于二号线,这表明一号线的商业功能高于二号线,在空间等级上,将地铁站口商业区按其功能类型分为商业区和商务区,然后再根据商业区所属的商圈及区内业态组合和形态结构类型分为四个等级。最后轨道交通影响下商业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归纳。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成果,并对尚未研究的领域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作为反映环境自然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潜在自然植被的概念及其理论在植被天然性程度评价、生态恢复与重建、资源利用规划、植被带的划分以及全球变化中,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
学位
内心听觉指代人内心中以音乐听觉感知为基础,使以往感知过的音乐、歌唱语音声响在人脑中留下的映像得以现时反映,形成歌唱听觉表象。同时,凭借歌唱记忆力和歌唱想象力,使听觉
浅水湖泊是一类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具有较低的污染负荷能力,对污染响应比较敏感,是极易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之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导致沉水植被逐渐衰退,使湖泊从沉水植被
英语阅读课是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堂好的阅读课需要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背景、文化传统有综合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灵活地运用这种语言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服务,这就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不断进行训练,加强他们综合理解阅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每一位教师对阅读课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都有着自己
学位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进行水土资源管理、定量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和进行土壤侵蚀灾害评价的有效工具,分布式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能从产汇流和产输沙的物理机理上来理解水文泥沙过程,将
学位
面对马航失联这样的重大事件,没有哪一家媒体机构能忽略微博上的各种最新信息,大量从国外翻译的消息成为国内媒体发布的主要内容。这次事件中,不少传统媒体的微博账号已与普
坝系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在沟道中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为目的的淤地坝工程体系。人工进行坝系规划时,在流域特征分析如面积量算、提取沟谷线、绘制沟
近年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诸如SPOT-5、IKONOS、QuickBird等相继问世,其单个像元的地面实际面积已达米级、甚至分米级,影像反映地物的细节更加突出,影像中阴影反映的细节亦更加突
郑天君艺术简历 1958年生于安徽蚌埠,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油画艺委会理事,黄山市油画学会副会长。作品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多次在安徽省美展获奖,现任职于黄山市屯溪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