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泉盆地地处我国重要的火山岩型铀成矿远景带-滨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大兴安岭成矿省扎兰屯铀成矿远景带南段,受中生代频繁、强烈的火山作用制约,火山岩型铀矿床发育,已发现一批有价值的铀矿床(点),包括红山子铀钼矿,701小型铀矿床和8号、48号铀矿点等。通过本次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在概略阐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对突泉盆地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火山活动、地球物理特征、异常矿化等方面做了重点剖析,分析地质成矿条件,总结找矿标志,评价找矿潜力,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盆地的基底主要由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侏罗纪壳幔重熔型花岗岩和早二叠世的一套海陆交互相陆源碎屑沉积建造和陆相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建造、晚二叠世的陆相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组成。基底岩石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作用,促使铀不断得到预富集;盆地盖层中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三个地层火山岩发育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火山熔岩、碎屑岩及火山沉积岩交替出现形成不同界面,界面种界面是不同酸性岩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较大的部位,是铀矿成矿和赋存的有利部位。确定了具有显著的控岩控矿作用的三条NE向主干断裂,即:黄岗梁-乌兰浩特、嫩江、大兴安岭主脊。中新生代基底构造又重新复活,组成该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架,控制了本区铀异常矿化的分布。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理清了区内火山岩及侵入岩深部分布情况,查明构造在深部的位置及发育情况。地层发育以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为主,变质岩较少。岩浆活动强烈,大面积花岗岩贯穿盆地东部。整体来看北西西侧中生代晚朱罗世侵入岩较为发育,南东东侧侵入岩较少。区内构造倾向以南西西和南东东为主,倾角以85度为主。断裂构造是铀矿的运移和存储空间,因此判断深部构造的发育情况,对寻找深部盲矿体至关重要[33]。通过在科右前旗开展的地面伽玛总量测量发现,中酸性火山岩照射量率及U、Th、K含量较高,沉积岩、变质岩照射量率及U、Th、K含量偏低。基底中粗粒花岗岩U元素发生迁移,含量低于背景含量,为该盆地提供铀源层。共圈定16处偏高场,17处高场,12处异常场,铀矿化点1处、铀异常点1处。伽玛高场、异常场主要分布在上侏罗统中酸性火山岩及酸性侵入岩中,其分布形态受区NE、NW、近SN向断裂控制,多位于两组构造交汇部位。这些部位地表的放射性异常对深部铀矿化的寻找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地下水放射性调查,圈出氡水异常晕4片、12处伽玛异常场,氡水异常晕和伽玛异常场场多集中分布在NE、近SN和NW向几组断裂交汇的构造结部位或断裂构造与火山构造交切复合部位,受火山热液控制明显,形成了一系列与铀矿成矿相关的蚀变(通过地面调查及遥感解译数据验证),为寻找深部铀矿化提供了有利的线索。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分析,共发现一批NE和NW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发育在火山岩分布区的串珠状环形构造,受断裂控制较明显,推断为火山机构。研究资料表明,铀矿化富集与火山机构关系密切。另外,通过对解译出的异常分布情况分析,铁染受构造控制明显,发育于两条北西向控矿构造之间,部分铁染异常可能与矿化蚀变有关,为寻找深部铀矿化富集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综合分析突泉盆地铀矿化类型、成矿条件、找矿信息等,圈定出科右前旗1处成矿远景区和太平屯1处找矿靶区,该区具有明显的矿化、物探异常和放射性水化学异常等找矿标志,且见有铀矿体,构造、热液改造等基本成矿条件有利。该区地表的伽玛异常、铀异常矿化点与破碎蚀变带叠合部位和NE、NW向断裂交汇的构造结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