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公众对文化需求的提升,加上许多场馆如博物馆、科技馆重视场馆的教育功能,研究者逐渐对场馆中的科学学习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在非正式环境中进行科学学习是一种常态,并且设立专门的机构以及团队对其研究。在非正式环境中能够展示不同主题的文化内涵,跨越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呈现多元化的教育环境。然而目前国内的场馆研究文献中,以“场馆中的科学学习”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极少。本研究将搜集、梳理和分析美国有关非正式环境,以场馆为主的科学学习文献,对科学学习的非正式环境进行分类概括,总结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的特征,描述非正式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法,试图阐述如下内容:1、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学习,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学习的场所,这种非正式学习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场馆作为非正式科学学习场所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拥有巨大的教育潜力。2、在美国研究理事会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针对非正式环境的科学学习成效,提出了六个方面特征:(1)产生兴趣、激动和学习的动机;(2)理解科学内容和知识;(3)参与科学推理;(4)反思科学的能力;(5)使用科学的语言和工具;(6)发展科学学习者身份认同的能力,这六个方面建立了科学学习的兴趣、知识、技能、实践的范围构架,也可以作为评估人类在不同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程度的工具。本文也将借鉴这六大特征,综合各方面相关文献,从非正式环境的多元化,科学学习的特征、策略以及评价方式四个层面探讨非正式环境中科学学习的内涵实质。3、通过分析一项馆校合作的研究,发现博物馆作为最主要的场馆之一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科学学习的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指出博物馆中互动式的展品有利于科学学习的发生以及获得有效的科学知识,从而使博物馆教育突破传统上简单介绍与被动接受的方式,提高博物馆教育的质量及其影响力。4、通过回顾国外有关场馆如何引发并促进学习的设计研究,本研究试图为我国场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建议,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发展学习者的科学认知和科学素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