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连铸过程中,源起于结晶器内的铸坯表面缺陷严重影响了连铸生产效率和铸坯质量。结晶器内是一个包含流动、传热、化学反应以及相变等行为的复杂耦合体系,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本文通过结晶器内多相流动、传热与凝固全流程模型的开发为研究结晶器内的动态耦合行为提供了重要手段,该模型基于实际连铸工艺条件,描述了自开浇至稳定浇铸阶段结晶器内弯月面与渣膜的形成以及传热与凝固的连续演变特征,并进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铸过程中,源起于结晶器内的铸坯表面缺陷严重影响了连铸生产效率和铸坯质量。结晶器内是一个包含流动、传热、化学反应以及相变等行为的复杂耦合体系,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本文通过结晶器内多相流动、传热与凝固全流程模型的开发为研究结晶器内的动态耦合行为提供了重要手段,该模型基于实际连铸工艺条件,描述了自开浇至稳定浇铸阶段结晶器内弯月面与渣膜的形成以及传热与凝固的连续演变特征,并进一步阐明了结晶器振动下渣膜、压力和热流的波动行为及其对保护渣流动和坯壳生长的综合作用,最后定量分析了弯月面和渣膜随拉速变化时对保护渣消耗和铸坯表面振痕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始拉坯后大量液态保护渣流入铸坯与结晶器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初始的弯月面形状,随着拉速升高,弯月面轮廓逐渐向上隆起,而渣圈尺寸不断减小。增大拉速使结晶器内渣膜变薄而热流上升,在形成稳定渣膜结构之前结晶器内的热流波动较大。渣道内的压力取决于振动速度和液渣膜厚度的共同作用,渣圈的存在则增强了保护渣在弯月面附近的非均匀压力流动。在振动负滑脱段,结晶器内的压力和热流升高,结晶器和渣圈向下振动接近最低位置时挤压液态保护渣将其分为两个流股,促进了保护渣流入和坯壳初始凝固。保护渣的正消耗开始于结晶器振动正滑脱末段,终止于下一个正滑脱初段。高锰高铝钢因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如具有高抗拉强度、出色的延展性、优良的加工硬化能力等,而广泛应用于耐磨钢、无磁钢、轻量化汽车钢以及海洋平台特殊用钢中。但是在高锰高铝钢连铸过程中,由于钢液与熔渣发生剧烈反应,导致保护渣的成分及物性发生显著改变,恶化了结晶器内润滑与传热条件,造成连铸坯出现严重的凹陷和裂纹等质量缺陷,甚至引发漏钢事故。本文通过开展不同实验条件下钢-渣反应实验分别考察了 CaO-SiO2渣系保护渣与高锰钢和高铝钢的反应行为,阐明了浇铸过程中保护渣物化特性变化对结晶器的润滑特性与传热行为的影响,并开展了高锰钢和高铝钢连铸保护渣生产应用。在高锰钢连铸过程中,钢中Mn含量对钢渣反应起主要控制作用,提高保护渣碱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应进行。随着渣中MnO升高和SiO2降低,保护渣的黏度和转折温度持续下降,结晶温度则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渣膜中枪晶石(Ca4Si2O7F2)作为第一相首先析出,在其缝隙间夹杂着少量不规则形状的萤石(CaF2)晶体。随着MnO含量增加,枪晶石由排列均匀的小面晶体逐渐变成彼此毗连的粗大晶体,并且数量不断减少。渣中MnO含量继续升高后有越来越多的细小锰橄榄石(Mn2SiO4)析出,而萤石晶体消失。固渣膜中结晶层厚度减小,而玻璃层厚度增加,渣膜整体厚度降低,通过渣膜热流呈明显增加趋势。在高铝钢连铸过程中,钢渣反应后保护渣中Al2O3含量越高熔渣黏度随温度降低增大越快,并且没有明显的转折温度,而液相线温度和结晶温度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相应地,通过渣膜的热流则先降低再升高。随Al2O3含量增加,渣膜中枪晶石晶体排列出现局部疏松,并以条状形式析出,在其晶体间隙夹杂着大量无光泽的霞石(NaAlSiO4)晶体和少量萤石微晶。当Al2O3的质量分数为28.39%时,渣膜析出相中枪晶石晶体消失,而出现大尺寸块状钙铝黄长石(Ca2Al2SiO7)晶体,同时霞石和萤石晶体的数量和尺寸均显著增加。针对高锰钢连铸过程中出现的固、液渣膜成分差异的现象,通过开展钢-渣分层反应实验考察了高锰钢保护渣层中的成分分布特点,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高锰钢连铸保护渣流变模型,描述了高锰钢连铸保护渣非均匀流入现象,并分析了浇铸过程中在结晶器内形成的渣膜特征以及对连铸坯润滑与传热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渣层中MnO和SiO2浓度整体上呈对立的阶梯状分布,由反应层和非反应层两部分构成。当反应层厚度为5 mm时,铸坯与结晶器之间形成的液渣膜厚度最大,固渣膜成分不均匀导致结晶器热流波动幅度较大,造成铸坯表面出现多处不规则的凹陷;当反应层厚度为10 mm时,流入到铸坯与结晶器之间的保护渣均来自反应层,此时渣膜成分均匀,固渣膜厚度最小,结晶器内整体热流较高。结晶器振动促进了弯月面附近液态保护渣的混合行为,在距离结晶器壁约80 mm以内的区域,液态保护渣流动速度大,经混合后被快速消耗;在距离结晶器壁约80 mm以外的区域,液态保护渣流动速度小,在渣池中停留的时间更长。高锰钢连铸保护渣消耗量显著高于常规低碳钢连铸保护渣消耗量,增加幅度约为90%~120%。
其他文献
卡林型金矿是一种含砷、含硫、含碳且金以微细粒形式包裹与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的极难处理金矿,是典型的双重难处理金矿。我国卡林型金矿储量约有1000t,但多为贫细杂矿石,开采利用率极低。卡林型金矿的预处理工艺包含焙烧氧化、化学氧化、加压氧化以及生物氧化法等,其中生物氧化法具有绿色、清洁、条件温和以及使用范围广等特点,近年发展尤为迅速。本文以贵州某卡林型金矿为原料,经一粗三精浮选工艺获得用以生物预氧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其中炼铁工序的能耗占钢铁流程总能耗的60%以上,所以推进炼铁工业绿色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目前炼铁反应器内普遍存在煤气化学能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反应器内煤气物理能和化学能严重不匹配。尤其是对于采用富氢煤气的直接还原竖炉而言,氢还原吸热导致炉内热需
未来人类将在月球建立基地开发资源或以月球为前沿哨所探索火星,而在月球上开展活动,人类维持生命需要氧气,能源供给将以太阳能为主,需要太阳能级多晶硅Si,基地建设需要Al、Fe和Ti等金属结构材料。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运输成本非常昂贵,因此全靠地球输送难以为继。如果能将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是月壤)进行原位开发利用制备金属和氧气,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选用与月壤性质和组成相似的粉煤灰、火山岩和
凝固末端轻压下是改善连铸坯中心偏析与疏松等内部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已成为高品质钢生产的必备工艺。然而,国内某钢铁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压下位置不合理、压下效果不理想、中心缺陷改善不明显等问题。此外,偏离压下位置实施轻压下或者施加不合理的压下量,会恶化铸坯内部质量甚至损坏设备,降低产品成材率,损害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准确控制压下参数,合理匹配浇注参数和压下位置与压下量是保证压下效果的关键。本论文围绕
传统铝电解由于采用消耗式炭阳极而存在碳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惰性阳极能够克服以上缺点,符合当前铝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成为铝业界的研究热点。NiFe2O4基陶瓷具有优良的耐熔盐腐蚀性能而成为最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惰性阳极材料,但韧性和抗热震性能差,导电性能难以满足铝电解要求。本文通过添加具有金属镀层的NiFe204颗粒构建具有金属网状结构的NiFe2O4基惰性阳极,以期提高其导电性、断裂韧性和抗热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Al镇静低合金钢生产过程中钢液、熔渣和耐火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为Al镇静钢高效冶炼和钢种质量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Mn为主要合金元素的中高锰钢因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由于合金元素含量高,中高锰钢与熔渣、耐火材料等冶金辅助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及夹杂物的生成和演变行为有着区别于普通Al镇静低合金钢的显著特点
随着电解铝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Li、K氧化物的A1203被作为铝电解原料在企业中使用,致使Li和K在铝电解槽中富集,造成铝电解质由传统铝电解质体系向复杂铝电解质体系转变。目前从实际生产情况可知,在铝电解质中高质量分数的Li和K会对电解铝生产产生很大影响,造成电流效率下降,能耗升高,生产过程难于控制等危害,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所以解决复杂铝电解质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电解铝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加压技术在有色冶金反应和凝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加压技术的工业化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然而,由于钢铁材料冶炼温度较高,加压难度大,加压技术在钢铁冶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较少。在钢铁冶金领域,加压最典型的应用是提高钢液中气体元素氮的溶解度,强化其合金化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钢铁材料的性能。近年来,加压技术在钢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氮钢,尤其是高氮钢的制备技术,但加压技术在含氮钢凝固组织演变和
连铸板坯角部横裂纹是影响高强微合金钢连铸坯质量及其连铸生产顺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梅钢生产的高强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连铸坯角部横裂纹成因及其控制技术方向,研究了不同冷却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种的高温热塑性能,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揭示了不同连铸工艺条件下结晶器和二冷区内的坯壳凝固热/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型曲面结晶器锥度优化、铸坯二冷高温区晶粒细化控冷技术等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
近年来,稀土在耐热钢中良好的应用效果已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但稀土耐热钢的连铸生产仍面临诸多困难,严重影响工艺顺行和铸坯质量。由于添加稀土后钢液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在使用传统硅酸盐系保护渣进行连铸生产的过程中,结晶器内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渣金界面反应,导致保护渣的成分明显变化,性能不断恶化,无法满足多炉连浇的工艺与质量要求。研究开发适用于稀土耐热钢连铸的新型保护渣势在必行。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