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清廷收复台湾,成功击退沙俄对我国东北的入侵,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局势逐渐稳定,中国进入了康乾盛世。盛世下,社会相对稳定,为八旗水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社会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口数量的猛增,耕地面积的扩大,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使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雄厚的财政储备,为八旗水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满族统治者设立八旗水师,对外是为了抗击沙俄入侵,防范东西洋势力。清初,沙俄窃据雅克萨,严重破坏了清朝的独立和完整,威胁着满洲龙兴之地,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置水师营,分驻黑龙江城、齐齐哈尔、墨尔根、呼兰四处。康熙晚年因“礼仪之争”对来华传教士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进而厉行禁教,随着清朝皇帝特别是雍正对西方世界的怀疑与警惕的日益加深,他们愈发感到西力东渐的潜在威胁,这不能不对八旗水师的建立产生影响。 康熙四十年以后,中国沿海海盗侵扰日益严重,海盗出没频繁,令清政府十分不安,设立八旗水师以加固海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威慑和控制绿营水师,是清廷设立八旗水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它在入主中原以后,对汉人始终存有一种防范心理,随着水师对国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漫长的海岸线全部操之于绿营水师之手,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 满洲人有着重视实践的崇实务实传统,清朝诸帝为适应军事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维护封建统治的镇压工具,力图把八旗建设成一支更正规、更全面、更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水师的建设必然纳入到他们的筹算之中。也可以说,八旗水师的建立是八旗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康乾盛世下,八旗生齿日繁,生活日益艰难。清廷通过增加兵额,将八旗余丁选入水师,扩大了旗人的食饷范围,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做出了一些贡献。 八旗水师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抗击外来侵略者方面,而为防备外敌入侵进行的巡江、巡海,保障商渔等活动,以及在非常时期的侦察、跟探外船,往来游弋等都属于它的职能范围。不过,鸦片战争以前,大清帝国虽有八旗水师,但因驻地分散,装备落后,训练松弛,纪律败坏,根本无法承担保卫祖国海疆的重任,充其量只能起到近海缉私防盗的“水上警察”的作用。 八旗水师营主要分布在东北的沿江的地区和东南的沿海地区。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并重的。从性质来看,东北水师属于内江水师,沿海水师属于外海水师,沿海的八旗水师与驻防、绿营形成了水陆相维的海岸防线,成为清廷东南沿海海疆防御的三条主线之一。 最初建立的东北水师诸营的兵丁,主要是从南方过去的“流人”中挑选,或者直接从南方调派前往。外海水师各营多是从附近驻防人员中挑选组成,比较重要的水师营,如天津水师营,它的所有兵丁都是从京师八旗满洲蒙古余丁中挑取的。水师营官员的补放,一般是从次一级官员中拣选,也可以从京旗或驻防陆路官员中拣选。 清廷水师营的船只种类繁多,型式不一,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船舰的统一建造,它们或者是从附近调拨,或者就近制造,或者直接从南方制造运送而来。这些船只都是木制帆船,入水稍久极易腐烂,船首没有用铁皮或铜片包裹,一撞即破。由于依靠人力划桨作动力,一遇大风激浪,便颠簸不堪。水师营的器械是冷热兵器并用的,仍然处于中世纪水平。 八旗水师的操练多集中于春秋二季,名日“春秋操”,由于东北气候寒冷,冰冻期长,东北诸营的操练时间较短,而南方各营则历时较长。水师操法以训练基本功为主,无论内河外海,都要体验风色水性,练习驾驶、行阵,凫水、打枪、斗械、爬桅,平时则讲习水务。 八旗水师营归根到底属于八旗驻防制度的一部分,它和陆路驻防军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属一类军队,水师的招募和训练与陆军一样,从八旗军中选拔的水师使用同样的技术、同样的武器,由领有同样军衔的军官指挥。此外,陆军和水师经常互相交换旗兵、换防,服役也分期交换。清廷并没有将水师建设成一个独立的兵种,而是将其纳入到原有的驻防系统中,驻防体制在行政、财政及指挥上对水师营的束缚和控制,使其无法得到自由的发展空间。 满洲人不习水战,所以八旗水师营的建立发展始终离不开绿营水师的帮助,有的水师营如黑龙江营就是在绿营水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普遍的情况是,从绿营中征用千把各官、头舵水手任旗营教习和助手。另外,旗营水师所需的船只,炮具及器械,也多要和附近的绿营水师互通有无,还有春秋二季的(八)旗(绿)营“合操”,共同巡海时的“会哨”,旗营和绿营都免不了互相交流技艺和沟通讯息。可见,八旗水师的发展,是建立在与绿营水师沟通协作的基础上的,在满蒙汉各民族官兵之间,也呈现出较为融洽的气氛来。 乍浦水师营是清朝比较重要的一个水师营,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一个。本文在全面介绍水师营情况的基础上,以乍浦水师营为例,力图从其建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中探讨八旗水师的具体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