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是伴随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而“跨越式”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不仅冲击着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运行形势,还对传统的道德体系造成冲击,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庞大的“银色”队伍中,还有一群特殊群体需要引起额外关注——独居老人。顾名思义,独居老人就是一个人独自居住生活的老年人。这类群体和一般的老年人不同,他们一般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他们因为缺少来自配偶和子女的及时关怀而更加孤独,常常感到生活无目的。由于生理上及认知功能上的退化,独居老人经常容易发生摔倒、烧烫伤、触电等意外伤害而无人及时帮扶。作为一个“异军突起”的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怎么样?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他们需要哪些情感支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吗?哪些因素会影响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怀着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笔者于2013年底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我国城市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在成都的调研,掌握了有关成都主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本文。 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独居老人研究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已有文献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但也有不足之处:以独居老人为对象来研究生活满意度的文章较少,对各因素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路径的讨论也略为鲜见。有鉴于此,笔者根据成都主城区的调研数据,以城市70周岁及以上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分析了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使用有序logit模型论证了城市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并紧密联系时政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研究对象为城市独居老人,并展现了丰富的一手数据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其次,本文对独居老人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文献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最后,本文不仅分析了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进一步探析了各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特征,这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导论和第2章研究设计。导论部分立足于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接着对国内外关于独居老人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文章进行综述和评价,找出本文的切入点,即研究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方式。研究设计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涉及到的一些概念、生活满意度指标的选取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为描述性分析,包括第3、4、5、6章,主要介绍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并用单因素分析初步检验各因素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并提出研究分假设,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之一。 第3章主要介绍城市独居老人的人口学特征、总体的生活满意度情况,并用卡方检验对二者的相关性做了初步检测。研究发现,城市独居老人以女性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至84岁之间;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绝大部分城市独居老人为离婚和丧偶老人;子女数量在0个至8个之间,以1个至5个最为集中;七成的城市独居老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对生活不满意的比例为7.4%。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等人口学因素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第4章主要描述了城市独居老人的经济状况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独居老人的收入水平较高,而且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城市独居老人的收入渠道很单一,对养老金的依赖性非常高。城市独居老人的支出水平也较高,但是略低于收入水平,这也是绝大部分独居老人会有收支结余的主要原因。从支出结构来看,城市独居老人的支出项目较多,主要支出项目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支出和医疗费用支出。医疗费用支出在城市独居老人日常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引起重视。男性独居老人的经济状况好于女性独居老人。经济结余和自评经济状况都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本章还特别讨论了城市独居老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分析发现,全体城市独居老人中有四分之一的群体将“没有足够的钱看病”视为一大就医困难,独居的退休职工中也有四分之一的人将此视为一大就医困难。而且“没有足够的钱看病”的群体,他们的客观经济状况和自评经济状况确实更差。针对退休职工是否需要继续缴纳医疗保险费这一问题需要慎重抉择。 第5章主要描述了城市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成都城市独居老人肌体健康相对较好,独居老人患慢性病的种类与上海城市老人一致,平均患慢性病数量稍低于上海市老年人口的平均水平。成都医疗服务质量较好,但医疗保障水平还需提高。城市独居老人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好,失能和部分失能的比例低于全国老年人的平均水平。城市独居老人闲暇活动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不如上海老年人口那么丰富。无论是肌体健康还是自评健康状况,男性独居老人都要优于女性独居老人,男性独居老人与女性独居老人对闲暇活动的偏好也有明显差异。城市独居老人患慢性病的数量、生活自理能力、孤独感、目的感和自评健康状况等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第6章主要描述了城市独居老人的情感支持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80%的独居老人与家人的关系在“较好”及以上水平;73.5%的独居老人与邻居的关系在“较好”及以上水平;与干部的关系在“较好”及以上水平的独居老人只有38.4%;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相关性,群干关系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第三部分为第7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研究结论的验证和深化,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部分使用SPSS19.0自带的有序logit模型对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性检验的因素进行验证发现,自评经济状况、医疗保险待遇、自评健康状况、孤独感、目的感、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因素对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是否享受门诊特殊疾病报销待遇、患慢性病数量、参加老年活动的数量和频次、子女看望或联系的频率等对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间接影响。本部分还对各因素对城市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特征做了归纳,发现除了医疗保险待遇外,对城市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均为主观类指标(主观评价或心理因素),有间接影响的均为客观类指标。本文对此做了解释,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和社区层面,建立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拓宽老年人收入渠道,对老年人进一步放宽门诊特殊疾病报销资格的限制,不应对独居的退休职工继续征收医疗保险费;创造条件丰富独居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子女层面,给予独居老人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多一些精神支持;独居老人自己要多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搞好邻里关系。 第四部分是第8章,是对全文研究内容的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外文文献梳理不足,数理统计功底不足,问卷设计的限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