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瘢痕疙瘩(keloid[KD])作为一种继发在皮肤损伤之后的真皮纤维化性疾病疾病,具有胶原过度沉积、生长呈浸润性且超出损伤边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和科学仪器的进步,泛素化过程在各种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尤其以其中起特异性作用的E3泛素连接酶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它可能对细胞的衰老、增殖以及信号通路的调控从而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迁移。2010年,日本学者首次发现NEDD4-1基因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可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E3泛素连接酶WWP1是一种包含HECT及WW结构域的蛋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WWP1在肿瘤中很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53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3.1,与肿瘤关系密切,可能的原因在于其参与细胞凋亡以及DNA损伤修复从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其作用途径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通过提高p21Cip1蛋白而起作用p21Cip1是一种CDK抑制因子,也是研究团队在做细胞凋亡检测时首个发现的细胞周期抑制基因,但是目前对于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尚不明确[21]。瘢痕疙瘩既然是一种以向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呈侵袭性生长为特征且细胞增殖及凋亡紊乱以及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一种疾病,那么可以推测调节细胞周期的基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实验旨在测量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中p21Cip1、p53及WWP1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与瘢痕疙瘩之间的关系。材料及方法:实验分为两组,患者组:即瘢痕疙瘩患者组,患者7人[年龄1450岁(30.1±8.7)男:女=4:3];正常组:健康的皮肤组织5份[年龄1450岁(31.8±8.4)男:女=3:2]。两组均需进行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分别在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水平测量p21Cip1、p53及WWP1表达情况,从而探索三者与瘢痕疙瘩之间的关系。结果:对比正常组和患者组中P53蛋白染色发现,两组中均少见阳性细胞,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WWP1染色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21Cip1蛋白在患者组中明显增加,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RT-PCR结果可以看出,三种蛋白基因转录的m RNA水平也验证了免疫组化的结果。结论:本次实验对于瘢痕疙瘩相关蛋白p21Cip1、p53及WWP1的表达研究,发现P53在两者之间并未见明显改变,WWP1及p21Cip1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减少。说明在瘢痕疙瘩组织中P53功能缺失可能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p21Cip1蛋白的减少表明p53激活p21Cip1蛋白从而调控细胞周期的亚途径可能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WWP1的表达明显减少,则说明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WWP1的可能因某种因素的存在而受到抑制,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其表达量的降低在瘢痕疙瘩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的调控可能与P53蛋白的直接作用无关,而是p53的下位蛋白p21Cip1的基因转录及翻译异常有关,而WWP1泛素化修饰作用的减弱对于p21Cip1蛋白调控细胞周期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