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以“泉城”著称,泉水的喷涌依赖于南部山区独特的水文地质结构。然而,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南部山区主要的生态问题。随着近年来泉水断流的频繁发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以往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集中于小流域的治理,但通过研究发现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是水土流失的一个主控因子。论文首先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借助于RS和GIS等技术手段,计算出研究区内水土流失的强度及其分布,然后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该区内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找出研究区内景观格局的不合理之处,最终提出了防蚀景观的优化措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针对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对降水、土壤、地形、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分别生成R、K、SL、C、P等各个因子栅格格式的分布图,然后代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各因子间空间叠加运算,最终得出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 (2) 将各因子叠加生成的水土流失强度分流域进行统计,计算出每一流域各强度级别上水土流失所占的比重及每一流域的平均侵蚀模数。根据水土流失的强度、空间分布、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区位和人为活动情况以及地形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将研究区分为近郊地区、三川地区、南北沙河地区等三部分。 (3) 根据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认为在大尺度上景观格局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个区域景观类型、地形梯度、斑块特征等方面的相关指标分别计算,结果发现,近郊地区受城市扩张的影响,人为干扰最强,工矿企业多,总体景观格局的防蚀效果最差;南北沙河地区,山间谷地宽阔,农业活动频繁,景观格局的防蚀效果较近郊地区稍好;三川地区地形起伏变化最大,山高坡陡,人为干扰少,生态状况良好,景观格局防蚀效果最好。 (4) 景观空间格局的不合理是研究区产生水土流失及其区域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为维护景观整体生态的良性发展,并将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协调起来,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特征,在极有限地调整或增加自然植被面积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合理调整景观格局和增加自然景观间的生态联通程度,使景观格局得到优化,从而在源头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在泥沙运移过程中进行拦截并促进其向无害形态的转换。